5月的东营,处处生机勃勃、草长莺飞。位于东营区邹城路的山东广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戴吉勇工作室内,一支技术团队正在进行科技攻坚,科技自立自强正在为公司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核心技术提供源源不竭的能量。

戴吉勇现任山东广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2004年参加工作后,戴吉勇在一线工作了3年时间。一线的工作,使他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产品的生产运行情况,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究。成为项目经理后,他继续深耕智能化领域,并坚持在研发的同时求新求变。2010年,经过深思熟虑后,戴吉勇决定成立创新工作室培养人才。
据戴吉勇回忆,工作室成立之初,仅有成员3人,研发项目主要围绕电力自动化相关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工作室已有40余名具有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拥有嵌入式软硬件开发、目标检测算法、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分析等6项自主核心技术。以此为支撑,还开发出了新能源智能管控系统、智能运检系统、视频管控系统等多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这是戴吉勇工作多年来最深的感触之一。为此,戴吉勇带领工作室技术人员咬着牙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跌倒重来。两个月前,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项目——某站库一体化管控系统建设项目摆在了戴吉勇创新工作室面前。原先的系统由于支撑体系各个平台应用方向不同,需要14块显示屏轮换使用13套系统。根据需求分析,新项目需要打破原有各个系统孤岛运行、数据不能互通的壁垒,实现一体化管控。为此,近两个月的时间,下班后戴吉勇创新工作室内仍经常灯火通明,人头攒动。
在完成架构设计后,戴吉勇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了研发。在许多个加班的夜晚,戴吉勇一边跟大家讨论,一边盯着电脑屏幕处理程序错误。目前,该系统的研发已经进入了关键期,计划6月底完成测试后正式上线运行。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戴吉勇表示,未来,他会带领工作室团队一起推出更多创新的技术和设备,为公司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