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泽
五一劳动节刚过,教育部的一份文件引起关注。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其中将劳动课程从原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新课程安排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习洗菜、学会蒸煮,炖汤、炒菜、修理家电、体验种植蔬菜、饲养家禽等劳动技术。方案可操作性比较强,根据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并设置了不同的目标。
正式将劳动技能列为中小学独立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生在世,掌握烹饪、种养等生存技能是必要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因此,说生火做饭等技能是大事并不为过。
长期以来劳动技能教育弱化,与劳动课不会列入升学考试科目直接有关,背后则是社会分工。因为社会分工,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农业,一部分人专门从事餐饮等服务业,再加上农业科技的发展,这就“解放”了很多人可以从事其他行业。具体到家庭,有的父母比较溺爱孩子,或考虑到燃气安全等问题,没有及时让孩子学习做饭等劳动技能。
但无论社会再怎么分工,谁都无法否认烹饪、种植养殖等劳动技能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即使你成了科学家,你也得操心一日三餐;如果成了企业家,管理农业你得懂农业。
社会是劳动创造的。从珍馐美味到清洁环境,从平安家园到健康保障,凝结着大量“看得见”的劳动成果和“看不见”的劳动价值。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
《论语·微子》篇记载: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篇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劳动、餐饮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实践活动。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课对象延伸至小学生,规定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劳动课程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做饭做菜、维护家用器具等都是日常生活劳动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非常关键。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进而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等。
教孩子爱劳动不仅仅是在劳动课上。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将劳动课程的设置与德、智、体、美育以及孩子的生活相结合,依据儿童成长规律开设自然劳动、智慧种植、艺术创作、义工服务等系统多样的劳动课程。同时,劳动教育还应该延展到课堂之外,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爱上劳动。
相关链接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