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努力克服疫情防控的不利影响,积极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按照“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着力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效,全力援企、稳岗、扩就业、惠民生,打好了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政策的“组合拳”,进一步夯固就业容量规模,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持续稳定。2021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86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的117.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6%,省对市就业考核取得满分成绩,市人社局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
春风化雨,聚焦重点群体“解压纾困”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分析就业形势,全方位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大招聘工作力度,精细化开展就业服务活动,探索跨区域转移就业模式,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就业服务,让更多的城乡困难群体充分就业、有效增收。”市就业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为扎实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全面贯彻人社部和省厅关于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有关要求,我市积极拓路径、优资源、建平台、精服务,聚力开展公共就业专项服务系列活动,全面实施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快办、乡村振兴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乡村医生技能提升培训等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培训服务效能;推行“免申即享”,高效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着力破难题、解民忧,为全年就业工作“开门稳”“开门红”奠定了坚实基础。
攥指成拳,打通用工供需“任督二脉”
我市是制造业大市,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数量大,我们从“需求侧”入手,引导企业通过提高薪酬待遇、强化权益保护、畅通发展渠道等方式,增强企业职工归属感,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招工引才的吸引力。工业园区是企业集聚区和用工主阵地,我们坚持“园区用工环境即营商环境”的理念,将优化园区环境作为企业用工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压实园区职责任务,为改善企业用工大环境提供坚实保障。企业用工环境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调动整合多方力量,加大要素投入,强化服务保障,统筹推进全市企业用工环境改善,努力打造企业用工环境建设“东营模式”。强化企业用工保障,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成立市、县、园区三级企业用工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受理企业用工需求,协助解决用工1317人。
扩岗保供,推送优质岗位“精准入座”
深入实施“就选东营”大学生引进专项计划,举办好“名校人才直通车百校千企”等招聘活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东营就业创业。一季度,我市组织举办“东营学子家乡行”系列人才引进活动,加大青年人才引留力度,为2676家企业发布招聘岗位1.75万个,18.29万人次参与,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45万人次,截止3月底完成签约2464人。扎实开展首届“黄河口春风行动”,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13场,服务企业1393家,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11万人次。面向石家庄、泰安等市外劳动力资源输出市推进区域劳务协作,联合举办线上招聘活动23场,为800余家企业发布招聘岗位7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3600余人次。一系列招聘活动共吸引全市4800余家次企业参加,提供优质就业岗位达4.17万个次。
扩容提质,开辟公益岗位“广阔天地”
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长期失业人员,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事关民生幸福愿景。我市扎实推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将其列入2022年度全市民生实事,在省下达7700个开发计划的基础上,增加到10000个,增加的2300个乡村公益性岗位,主要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解决黄河滩区迁建村(社区)就地就近就业等。截止4月5日,全市共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0075个,安置就业困难群众10075名,完成省定年度任务的130.84%,成为全省唯一主动增加年度公益性岗位开发总量且第一个全面完成年度岗位开发和人员安置任务的市。在7个沿黄乡镇开发了公益性岗位2331个,占全市乡村公益性岗位总量的30%,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黄河滩区迁建社区(村)公益岗位开发安置全覆盖。
援企稳岗,聚合资源要素“借力用力”
春节期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惠企暖心”六送行动,扎实抓好政策落实,全力实现惠企稳岗、暖心留人,向82家次企业发放补贴505万元,为1826名返岗人员发放补贴30万元。建设市县两级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驿站,为3130名实名建档登记人员提供政策对接、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12333”式就业援助个性化服务40685人次。搭建“零活E站”平台,向外出务工人员、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群体提供精准信息、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政府宏观和企业微观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整合人才、资本、技术、市场等资源要素,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以市场力量劲吹就业春风。对返乡返岗农民工、因疫情滞留的务工人员和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以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进行重点精准帮扶。实施“就业援助月”“点对点”等促就业、助返岗专项服务活动,进一步丰富岗位供给,畅通了就业渠道。
蓄力增效,推动创新创业“驱动升级”
创业是就业之源。按照市委“把东营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之城”目标定位,市人社局牵头组建了创新创业政策筹备工作专班,负责研究谋划创新创业之城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加速释放创业带动就业活力。前期,我市人社、科技、工信等部门分领域开展了10个方面的专题调研,在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专题调研成果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建设高质量创新创业城市的意见》,将推进高质量创新创业城市建设作为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的重大举措,举全市之力,顶格推进。聚焦“人才、场景、平台、资金、服务、环境”全要素,依托产业赋能创业,依托创业做强产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创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服务链深度融合,推动创新创业成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