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垃圾分类新风尚,胶州市胶北街道党工委在全处掀起了“我分类,我时尚”的热潮,探索出了一套“党委统领+支部吹号+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制度支撑”相融合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在全处推广试行,将律家庄新村提标打造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实现了“三个100%”:杂色分类桶更换100%、村民知晓率100%、现场指导精准分类100%,以“三治融合”的思路,助推垃圾分类成效落地、全面推广,实现人居环境整治。
律家庄临近胶北街道北关工业园,企业数量多、外来务工人群体量大,仅律家庄网格外来人口就有1170人。为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切实在辖区内顺利推广下去,律家庄创新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管理为基础,以党员示范为先导,以群众自觉为目标的垃圾分类新“路子”,将垃圾分类落实到网格中,实现包干到户。实现网格管理。将全村划分为12个网格,每个网格设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网格内垃圾分类管理、宣传、指导工作,每名小组长配备2名党员,6名好婆婆好媳妇协助工作。明晰责任分工。每名好婆婆好媳妇包联5户人家,负责入户宣传村庄垃圾分类工作,指导监督村民定时定点,分类分区投放生活垃圾;每名党员包联10户人家,负责协调处理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矛盾纠纷。专职巡逻督查。为进一步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增强自治能力,形成长效机制,律家庄网格召集一批退休老党员,组成了一支全天候的村庄卫生巡逻队,防止村民乱投乱放。如今在律家庄,垃圾分类作为新风尚真正转变了群众观念,从最初的不会分、分不清到现在的分得清、说的明,村庄垃圾从原来的每天30桶减少到13桶,可回收的变废为宝、可降解的无害化处理,真正以“精致律己齐家、洁美幸福生活”为品牌引领,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幸福指数“双提升”。

律家庄在经历了多次外出学习、研究分析、多方探讨后,配备了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和清运制度,更换掉老旧垃圾桶56个,新增定点回收16处,安置杂色分类垃圾桶64个。定章立制,做到定时清运。为了便于统一投放、统一清运,律家庄对投放和清运时间做了统一规定:每天早晨5点前由回收人员按回收点布好垃圾桶,6点至8点为村民集中投放时间,其他时间禁止外投,9点之前垃圾回收人员将垃圾桶全部收回至垃圾中转站,等候办事处统一运输处理。综合划分,实现定点回收。综合考虑人口、面积、投放距离,实施小网格布局,共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点16处,根据农村实际,设置“大件垃圾、建筑垃圾、农作物(或厨余)垃圾”回收点3处,每个回收点都安排专人负责指导分类、监督投放。农作物垃圾通过运作发酵再利用可以作为肥料;大件和建筑垃圾可用于填埋垫路工程等,贴合老百姓生活实际的举措,效果显著,广受群众赞誉。源头抓起,养成良好习惯。为节约分类回收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律家庄从源头抓起,为每户人家分发2个家用垃圾桶,一个用于盛放生活垃圾,一个用于盛放厨余垃圾,不仅便利了群众生活,也充分激活了村民垃圾分类积极性。
现场指导垃圾分类
挨家挨户发放垃圾桶
为进一步引导村民参与垃圾分类,促进村庄环境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律家庄建立了一套奖惩机制,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量化积分考核激励落实。律家庄研究出台积分考核办法,每个网格内的好婆婆好媳妇组成考察组负责打分,及时公示,全体村民负责监督。符合垃圾分类标准和投放要求的每月可积10分,积分到100分的年底可获得表彰奖励;不合格户视情况予以扣分,情况特别严重的取消老人免费午餐、孩子免费早餐的待遇和其他村庄福利待遇。设立“红黑榜”实时奖惩。为实时反映村庄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营造“垃圾分类我先行”的良好氛围,褒扬“优等生”、激励“落后生”,律家庄每月都会评选出一批红黑榜名单并通报公示,红榜宣传“优秀标兵户”,激励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列;黑榜亮丑揭短,提醒村民从垃圾分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早日脱榜。在奖惩机制激励下,律家庄作为省级、青岛市级试点召开了垃圾分类观摩会,形成了垃圾“分得清、收得齐、运得走”的闭环管理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