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天朗气清,春和景明,清明时节到了。
清明时节的胶州正值季春,杨柳吐绿,白玉兰、二月兰、樱花、洋水仙,百花齐发,万物向荣,一切都充满着蓬勃生机。

春风拂面,沐浴着和煦的阳光,走出户外,走进春天,做一套瑜伽,遛遛娃,深闻一口花香,春天的感觉,清新而纯净,真好!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蓑烟雨轻轻扣门,滋润着蓬勃的大地,春雨贵如油,被细雨轻拂过的花草树木,都欣欣然张开眼,它们将以灿烂的花叶回馈大自然的阳光雨露。

春天的乡村是田园牧歌。杏花在田间村头绽放,人们在田野里辛勤劳作,荠麦青青,麦苗已经起身。大棚中的西红柿、桑葚、蓝莓、樱桃已经成熟,只要付出了辛劳,四季都有收获。
项目推进迎来施工建设黄金期,各重点项目工地上一片繁忙,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重点突破,环环相扣的节奏与时间赛跑。
清明时节有落英缤纷,也有百花怒放,时光的脚步不曾有片刻停歇,它敦促我们弘扬家国情怀、珍惜春光,缅怀先烈、不忘初心,勤奋努力、不负韶华!

按习俗,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将食物供祭在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新土,折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并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中国民间有在清明节插柳的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插柳戴柳以辟邪;三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故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在清明之日禁烟火,只吃冷食。《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正是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相遇之际,空气湿度明显增大,正是风邪入侵,湿气较重的时节。因此人体最易受风邪,常出现湿困、四肢麻痹等症状湿邪最易伤脾胃,所以在饮食上应少吃“动风升阳性发物”如猪头肉,公鸡肉,鹅肉等热性、阳性食品。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肝阳上亢的患者更不宜食用。在汤品调理之中,可多食用利水渗湿、补益之品,如:银耳、薏仁、黄芪、山药、桑葚、杏仁等。同时可多食:黄豆、燕麦、扁豆、花生等种子食物,以益肝、除烦、去湿、和胃。但饮食调理勿过度,以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俗话说:“春动生阳”,因此春末更要注意多动,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通过锻炼可将郁结、刚烈的肝气舒展出来,但运动过程中切忌过度出汗,以调养五脏。此外,因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所说:“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清明时节,人往往容易伤感,从中医来讲,七情不畅也可影响肝的疏泄和阳气的升发,从而导致五脏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还要注意情志的疏畅,可外出踏青赏花,以舒畅情志,但过敏性人群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尽量躲避花粉,防止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同时,适时增减衣物防寒保暖,做好“春捂”。
总的来说,清明时节养生应注意防春“温”、哮喘、慎吃“发物”,多食养肝之品。如:决明子、山药、百合、银耳、菠菜、韭菜、桑叶、菊花、薄荷、梨子、橘子等,忌食辛辣、大寒、海腥、过腻过酸及煎炸食品,如羊肉、肥肉、海虾、乌梅等,以免火上浇油。
来源|云上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