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湿度、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量、闪电……你在提供天气服务的APP里看到或看不到的气象数据,从一个个观测场中首先被各种仪器收集,再经气象人的处理,进行图形化、可视化,变为大众需要的生活生产参考资料。
在济宁市任城湿地公园的济宁国家气象观测站内,就有一个25米见方用白色围栏围了一圈的观测场。为了减少环境因素对气象数据准确度的影响,这里四周空旷、场地平坦。
均匀的草层上树着各种观测仪器,处于10.5m高的风速传感器正在微微转动,说明此刻的风力较小;地温传感器深入地下,在40厘米、80厘米、160厘米等多个深度监测地温;最眼熟的百叶箱里装着温湿度表,白色和窗户形状都是为了减少外界因素对它们的干扰,监测出最准确的数据。
人们最关心的降水、气温等数据,从观测场出发,下一步就到了气象站值班室电脑上。有着30年测报工作经验的测报员侯红运说,各种气象数据一分钟采集更新一条,日常维护设备、检验数据都是他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倘若连续的数据出现了较为突出的异常,质控上就要考虑是不是哪里出现问题了?颇为感慨的是,一旦因为仪器故障使得数据出现错误,该时段的数据将永远无法找回了,每位观测员都牢牢铭记着按时巡检仪器,对数据精准的强烈责任感驱使他们这样做。
随后,数据将通过专网上传至中国气象局,进行全国资料共享,资料汇总分发后,被市气象台工作人员解读、分析,并进行图形化处理,并得出济宁最权威的天气预报结论。
最后,这些信息或编辑成天气预报文字版发布;或经由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被天气网站编辑为个性化图形,出现在每个人手机中的天气APP中。
几十年来,气象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变得更加自动化,对科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仪器的维护也变得更加重要。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多发,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信息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愈发重要。关注水文气象信息,低碳生活,是每个人应对更为频繁的极端天气最好的措施。
文:魏本奥 视频:何潇
通讯员:张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