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牡蛎肥美的时候,3月22日,在日照市经济开发区臧家荒牡蛎加工销售中心,数十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正在对刚从海里拉出来的牡蛎进行清洗、分拣、净化等工序,打包后发往全国各地。在100米外的臧家荒牡蛎市场也是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工人们忙着对刚从海里收获上来的牡蛎进行分离、包装,一袋袋牡蛎被搬上卡车,满载着牡蛎的卡车缓缓驶出市场,奔向全国各地人们的餐桌。
臧家荒地处沿海,有着数十年的海洋养殖历史,从07年开始逐渐开始养殖牡蛎。2020年6月5日,村两委牵头,成立昌瑞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该村牡蛎交易市场,开展牡蛎从购苗到销售的统购统销,短短十余年时间就让这个海边小渔村发展为“亿元牡蛎村”。目前村里合作社股民达435户,“现在全村一天最多时能出货40多万斤,近一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臧家荒村党支部副书记臧建国说。
然而几年前,却不是这般光景。臧家荒村原有养殖户110余户,数量不少但不成规模。最开始,养殖户无论选购苗种还是最终的牡蛎出售都是自家独立进行,购苗成本高,出售时又相互竞争价格低,村里的牡蛎养殖户一年忙活下来,收入并不多。尤其是2019年3月,牡蛎养殖户更是经历了一场“寒冬”。受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臧家荒村的牡蛎滞销,有些养殖户忙活了一年,最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变化发生在2020年。这一年,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东风”吹进这个渔村。
为了建立起一个能真正带领村民致富的合作社,把好事办好,臧家荒村“两委”成员和养殖大户辗转烟台、威海及秦皇岛考察学习、建立合作渠道。逐渐探索出了适合本村实际情况的合作社模式:领办不包办,将合作社定位为服务属性,开展牡蛎从购苗到销售的统购统销。
“我养了1万笼牡蛎,现在卖的价格比没成立合作社之前一斤要多卖5-8毛,去年盈利了100余万元。”合作社股民臧家聪说。相较于过去的单打独斗,牡蛎养殖、交易过程更加规范透明,同时解决了村民之间相互压价竞争的问题,村民不用每年为价格高低而担忧,也不用再为牡蛎销售东奔西走。由于市场的扩大,销售结束时间也由4月延长至7月。现在,养殖户可以将全部精力用于牡蛎养殖,养殖规模和产量也大大提升。
目前,臧家荒村养殖的牡蛎主打二倍蛎、三倍蛎和黑牡蛎,都是在近海三海里内养殖,从购苗到销售省掉了很多中间环节。此外,因为合作社统一购苗,体量的增加和售苗厂家之间也有了更多的议价空间,买苗的成本也可以进一步压低,臧建国说,“从商贩处购买牡蛎苗每公斤溢价0.4元,合作社提供同等质量的牡蛎苗,每公斤只收取运营成本费0.06元。”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臧家荒村养殖的牡蛎渐渐在行业内打出名头,许多货商慕名而来,销售的渠道也慢慢打开,由原先的销往省内,扩大至销往全国30多个城市,每公斤牡蛎也可节省中间商差价0.4元。
“凭借合作社批量采购的成本优势和出色的品质,臧家荒村牡蛎供不应求,年销售量达3000多万斤,销售收入达1.3亿元,养殖户实现利润3000万元,合作社盈利100余万元。”臧建国说,股民每年按照利润的26%分红,如果到养殖区打工还能获得工资收入。
除传统销售模式外,合作社还通过电商渠道扩大销售。臧家荒牡蛎加工销售中心里,有数位主播对着手机摄像头,介绍着手中的牡蛎,他们身后便是忙碌的打包工人,依照订单把牡蛎装进保温箱并密封起来。“这一批都是电商的订单,一单一箱5斤,每天能发一千多单。”臧建国指着新打包好的保温箱说,“经过清洗和分拣的牡蛎被分成不同的等级,一般直接卖给消费者,平均下来价格可增收五成。”
眼见村里的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在外打工的10余名青年也回村搞起了牡蛎养殖和直播带货,“牡蛎村”又有了新气象。
“预计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1.5亿元。”臧建国说。如今,凭借良好的口碑,“臧家荒牡蛎”的品牌影响力逐渐攀升,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牡蛎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隋忠伟 安臻 解发发 实习生 吕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