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黄河三角洲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强化规划引领、载体支撑、创新驱动,不断拥抱新兴产业的发展蓝海。其中,新材料和数字经济产业是开发区发展迅猛、特色鲜明的支撑性新兴产业。前者之支撑在,由于其广泛应用性和技术制高点竞争性,串联带动着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后者之支撑在,科技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皆离不开数字经济为产业插上腾飞的两翼。对如何布局这两大新兴产业,开发区瞄准产业前沿,不断向“蓝海”深处进发。
新材料产业
“0”到“1”的跨越 “1”到“N”的释放
“蓝海”的背后是艰难地从“0”到“1”的跨越。
2005年公司成立,2008年成为全球第二家掌握水热法批量生产纳米级钛酸钡粉体材料的企业,2012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3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仅用了16年,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从名不见经传的本土小企业成长为中国高端陶瓷材料行业的领导者,在行业内占据多项“第一”,上市九年间,实现了市值从16亿元到480亿元的蜕变。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中小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科技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跃升、高新技术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跨越,对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而言,国瓷不是个例。近年来,开发区企业以创新为生存根本,研发的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卡脖子”垄断,打破“0”的桎梏,在许多领域写下了那个“1”,烙下了属于中国的印记。突出创新、高端、集群发展方向,依托细分领域龙头和技术领先企业,规划建设专业园区,新材料产业是开发区主导产业中产业链条最完善、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数量最多、产品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目前,开发区新材料产业主要细分为五条产业链——
▶ 功能陶瓷材料产业链,支持“链主”企业国瓷公司通过内生发展和外延并购等方式加快发展壮大,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材料、生物医疗材料、催化材料、结构陶瓷材料产业链,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国家实验室3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成功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 稀土催化材料产业链,建有国内唯一的稀土催化领域国家级研究平台,引入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等10位院士和多位行业顶尖专家,集聚潍柴动力、云贵集团等8家催化行业上下游顶尖领军企业,配套建设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集中布局一批产业链关键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形成从稀土催化技术研发、载体材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及应用、战略性资源循环利用的汽车催化产业链闭环。
▶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链,依托东珩国纤建设高性能氧化铝纤维产业园,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依托中芳公司实施了一批芳纶纤维下游应用项目;正在集中推进三元催化衬垫、芳纶蜂窝等产业链关键项目,向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高精尖领域应用拓展,构建国内领先的高性能纤维材料生产及应用基地。
▶ 先进复合材料产业链,依托胜利新大建设复合材料产业园,超大型中空结构高强复合材料制品、年产5万吨高端复合材料制品等项目顺利投产,正在加快推进复合材料石油装备深加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产业集群。
▶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引进韩国SK、中车等国内外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培育壮大合盛铜业、中车兆源等新锐企业,年产5万吨高性能电子铜箔、年产2000吨聚酰亚胺薄膜项目已部分投产达效,年产3万吨清洁能源和轨道交通用高端电磁线等项目加快建设,正在延伸布局储能电池、电机线圈等下游项目,打造全国重要的铜基新材料生产基地。
靠着为国献“材”的初心,
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实现
从“0”到“1”的艰难跨越,
从“1”到“N”,
如今,产业发展进入了全面提升、
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
如何释放优势,重点要看高端项目拉动。
2021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迅猛发展。共实施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30个,总投资116亿元,其中云贵集团催化剂涂覆等15个项目加快建设,合盛铜业电子铜箔、国瓷公司蜂窝陶瓷等9个项目投产运营,新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7%,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3.2个百分点。其中,稀土催化产业链实施关键节点项目9个,实现了从催化技术研发、基础材料生产、终端产品制造、战略性资源循环的产业链闭环,成为国内唯一的汽车催化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功能陶瓷材料产业成功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向前看,向未来看,扭住链条发力,开发区新材料产业蓝海蓝图徐展。今年,开发区将坚持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依托产业优势,继续聚焦高端功能陶瓷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铜基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5条产业链集中发力。重点推进总投资245亿元的东珩国纤氧化铝连续纤维、俊富公司高效过滤新材料等60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国瓷公司蜂窝陶瓷、欣邦电子聚酰亚胺薄膜等20个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力争年产值增长30%以上,加快构建特色鲜明、链条完善、价值高端、具有全国较强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数字经济产业
建设全市数字经济先行区、引领区、集聚区
鱼得水游,鸟乘风飞。
得数字者得产业蓝海。当前,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数字产业化。2021年,开发区数字经济产业突飞猛进。建设浪潮智慧物联产业基地、山东天元数字产业研究院等9个项目,打造了北京、上海、济南3处数字经济飞地,光谷未来城入选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建成了全市第一家、全省第三家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全区数字经济总量突破96亿元,增长50%,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为不断巩固拓展软件信息产业发展优势,成立东开数科(山东)产业园有限公司独立运营东营软件园,出台《关于支持东营软件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入园企业加快发展。目前,东营软件园信息技术产业集聚效果显著,拥有胜软科技、天元信息、卓智软件等行业软件龙头企业46家,计算机软件专业技能人才超过2200人,逐步形成以石油信息技术、地理信息、高端软件、大数据及物联网、信息系统集成等为主的数字产业优势,成功创建全市首个省级示范数字经济园区。
工业互联网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催化剂”。聚焦全市产业体系,东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于2021年应运而生。该中心由东营市工信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山东胜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建,通过线上打造特色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云帆”,线下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企业管理、技术研发、工艺控制等方面的融合提升,加速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赋能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去年10月份,东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荣获金晖奖“数字化转型先锋”。
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数字产品制造业。聚焦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材料等产品制造,大力支持国瓷材料、润马光能、合盛铜业等企业发展,实施了国瓷微型片式陶瓷电容器、润马高效光伏组件及HJT光伏电池片、欣邦电子聚酰亚胺薄膜、合盛铜业高端电子铜箔、昆宇5G储能锂电池等重点项目,目前已陆续投产达效。在项目招引中,引进尧它区块链全球分布式存储大数据基地项目、辅象合电商直播供应链基地、爱尔创数字化口腔医院、微医互联网医保大健康平台等项目,培育新的数字经济增长点。
——产业数字化。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遵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路径,开发区深入推进优势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区15个“优势产业+人工智能”项目列入市级重点项目。深化5G融合应用。聚焦产业数字化、智慧化生活、数字化治理等方面,在先进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深化5G融合应用发展。国瓷材料“超微型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用介质材料研发与产业化”、胜软科技“无人值守智能站库”、友信软件“友信智慧物联系统平台”、团尚网络“健康云眸——基于5G常态化疫情防控云平台”等4个项目入围全省5G试点示范项目;华网智能、胜软科技2家企业成功入选市级5G场景应用典型案例(第一批)名单。
向前看,向未来看,以平台载体为支撑,开发区数字经济产业蓝海大有可为。今年,在提高数字赋能成效方面,开发区将深入落实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支持东营市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做强优势,争创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年内打造100个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培育20个应用场景,年内实现中小企业上云全覆盖,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创建省级试点园区。加快山大天元数字产业研究院、浪潮智慧物联产业基地等11个数字产业项目建设,推动直播电商、在线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力争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20亿元,增长20%以上。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用好省级“技改专项贷”,加快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步伐,确保年内建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8处以上,培育首台(套)技术装备等智能产品3个以上。
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开发区鲜明提出要坚持创新立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研投入,构建“研发+制造+服务”创新模式,打造一批创新型产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搭建一批创新型平台,全方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四链”深度融合,全力推动创新成果在地转化,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全面构建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