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已完成一号分拣中心、二号综合楼、维修车间的基础施工,综合楼主体、一号分拣中心主体正在紧张有序的施工中,项目预计今年八月份完工并投入使用。”连日来,位于南二路以南、胜利电厂西邻的东营区生活垃圾分类运营中心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向笔者热情介绍东营区“垃圾分类”工作。东营区国企全链条运营的“两网融合”模式,构建起了从源头收集、中端运输到末端处理的全链条一体化生活垃圾分类运营模式,带来了生活垃圾处理的“绿色革命”!
东营区创新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套系统“两网融合”,完善“2+N+N”(分拣中心2座、垃圾中转站43处、可回收物回收点210个)回收处置体系,搭建起垃圾治理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轨迹可寻、动态监管、无害化处理。
东营区以“居民易投放、易接受、易操作”为目标,按照400户居民的服务半径,在61个社区配置210座“绿色小屋”垃圾分类亭,聘用432名专职值守人员,定期开展上门回收,形成“居民粗分、专职人员细分、绿色小屋精分”的三级源头分类体系。同时,东营区创新“价格+积分+学习”的“三位一体”激励机制,实行“绿色小屋”可回收物高价回收,建立“油城AI分类”线上积分兑换商城,充分运用“经济杠杆”撬动居民生活方式转变。为提高互动黏性,东营区发挥社区党员、网格员、物业人员、志愿者、“绿色小屋”专职值守人员作用,创新开展“变废为宝”直播培训等“微活动”,拓展“绿色小屋”快递暂存点等便民服务功能,提高小屋“打卡率”,让垃圾分类潜移默化融入居民生活。
东营区趟出了“循环增值+资源化利用”的持续发展“新路径”。工作中,一是增强前端造血肌理。探索发展“垃圾分类+快递服务+家政服务+社群电商”等衍生业态,如文汇街道为“绿色小屋”申请快递末端配送资质,实现“自我造血”“收益反哺”;二是挖潜中端加工收益,在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增设“二次处理区”,对前端细分出的贵重金属、电子元器件等可回收物,进行二次分拣、大件拆解和再加工生产,流通给下游企业,实现价值增值;三是延长终端利用链条,建设厨余垃圾规模化处理设施,利用“黑水虻生物处理技术”生产有机肥,探索厨余垃圾100%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同时,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通过生产透水砖、空心砖等环保材料,形成建筑垃圾绿色处理闭环。
目前,东营区已构建起“一分到底”的垃圾分流分类闭环体系,全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垃圾清运覆盖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油城AI分类”平台注册用户已逾19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