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章、薄荷塘、弯弓、冰岛、刮风寨......您或许以为是有错别字,但其实真的不是“老班长”“薄荷糖”,这些是云南的一些地名。
从云南茶山到山东淄博,近4000公里。一片片茶叶,因为一个极致爱茶的淄博人,开启了传奇之旅。
这个爱茶爱到“执拗”的人就是张学峰。
为什么要跑那么远,费那么大功夫去寻茶、做茶?张学峰的初衷很简单,无非就是想做一款“干净的茶”、一款“不用洗茶就可以直接喝的茶”。而这种简单的需求,却需要在云南野外的原始森林中苦苦追寻。寻找那不曾被农药、化肥、除草剂污染的土地,寻找那“半米腐殖质滋养”、独立生长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树。
1.真
为了一口好茶,翻山越岭,这是“茶痴”张学峰经常干的事儿。
“和朋友一起去吗?”
“一个人,意见好统一啊。”
张学峰,今年50岁,不善言谈,但聊起茶就兴致勃勃。因为茶,知天命少年心,张学峰不仅面相上年轻活力,心态上也像是单纯“少年”,尤其是发现了好的茶地茶树,会兴奋好几天。
少年老成。张学峰从20岁左右就喜欢茶,收藏好茶。但那时,他的工作是广告制作,而且业务遍及全省,并未想过涉足茶叶这一行。
岁月浮沉,转眼到了2010年,此时市场上更多的是带有农残的台地茶,已很难买到纯料古树茶。有一天,心血来潮的张学峰萌发了自己去云南采茶的想法。
“最初只是为了自己制作收藏,分享给亲戚朋友后,喝过的人都很喜欢,主动提出来分摊路费,让我下次多给大家带一些。”张学峰说,这一去就没有再停下。
但每一次去,可不像旅游,不是个舒坦的活儿。云南山里温差大,白天在茶山上又热又晒,浑身热得黏糊糊的,但是还不能穿短袖,因为山里的蚊虫非常多,经常遇到“花苍蝇”,只要是裸露的皮肤都会被叮咬,奇痒无比,并且容易感染、溃烂;晚上不止虫子多,还会有老鼠出现,吵得人整宿无法安睡。
“很多人光高原反应可能就受不了,好在我从小身体素质还可以。”很多受苦的事情,张学峰从来不会和家人讲,怕他们担心。
一开始,张学峰去过的比较难寻的地方有茶王树。
“茶王树”不是一棵树,也不是一个村,而是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镇麻黑村委会刮风寨一片人迹罕至的茶地。
从刮风寨到“茶王树”,道路条件很差,都是土路,只能靠当地人骑摩托车方可进入,有的地方只够一个人跨过去,几尺宽的小路旁便是不见底的深渊,如果下雨那是万万不可去冒险的。村民骑摩托车上去一般要四个多小时,还要非常小心。
“喜欢的就是乐趣,不喜欢的就是受罪。”张学峰初探茶山没有觉得苦,反而仿若高山流水觅得知音,他的心仿佛也留在了那片云海雾绕之间。
回到淄博后,喝着自己翻山越岭带回的来自高山云雾间的古树茶,只一口,便从舌尖抵达心灵,冲破周围水泥混凝土的包裹,心灵仿佛跳脱到一个纯净的自然之境,品味唇齿之间独特的回甘。回想这一片树叶那仙境一般的故乡,仿佛喝的不仅仅是茶叶。茶杯里舒展开来宛若新生朴拙而又不凡的古树茶叶,它生长的土地、太阳、雨水、雾气、灵气也都在茶杯里了。
“大道至简”,张学峰更加坚定,所谓品茶,先别谈什么工夫茶21式,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茶叶本身。
2.珍
雨水节气一过,再过十几天,张学峰就又要出发了。
从2010年开始,张学峰每年会去两次云南茶山,春天一待两个月,秋天待一个半月,中间从来没有间断过。2020年和2021年疫情期间也在遵守防疫前提下,克服了重重不便,前往茶山。
这是他与古茶树的万里相约。
茶,仿佛是世间的草木精灵,而隐匿在原始森林里的古树茶,更似“草木仙骨”,朴拙、老道,而又不凡。
“为什么一定要跑那么远去寻找古树茶呢?”
“因为干净,喝着放心。只为了身边及周围的朋友,能够喝到一杯纯正的绿色没污染的山头古树茶。”张学峰说的“干净”,更多是指没有打过药施过化肥,更加原生态。
“闻香一盏茶,兜揽半壶纱。”看着叶片在杯中浮沉,不禁想,什么样的茶才算好茶?
张学峰认为,撇开工艺差异,茶叶本身的品质是最重要的。虽然工艺会造成差别,但几次冲泡后,茶叶本身的特质一定会跑出来。是好是坏,工艺掩盖不了的。
“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台地茶喷药施肥,很难避免农残,另外,很多普洱茶都是经过烘干、提香、拼配出来的,这类茶不会越陈越香。”张学峰说,喝了之后让人嗓子发干、刺痒、卡喉的茶,都是属于湿仓,或者含农残的茶叶,对人体有害,还不如不喝。因为他经历了家人病痛折磨的苦痛,很多病因就与饮食环境有关,所以,他在心里暗自起誓,一定要做没有农药污染的茶。
“古树茶为什么不用打药?”
“那么高,打药的话,脖子也受不了呀!”张学峰开玩笑说。
从他拍的视频里可以看到,古树茶在自然原生态环境生长,周边也是杂草杂树,甚至蜘蛛网缠绕。物竞天择,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其抗病害能力很强,而且古茶树与台地茶相比,不密植,不易有病虫害,就算有也让鸟和蜘蛛等吃掉了,所以没必要打药。古茶树属于深根性植物,有一主根,会一直向土壤深处生长,云南当地人认为“有多高,根就有多深”,吸取到的养分较台地茶充足,茶叶品质佳,但产量不高,所以非常珍贵。
3.艰
俗话说:红酒论酒庄,普洱讲山头,云南普洱茶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茶的口感滋味也不同。十几年来,无论是知名的山头还是不知名的小山,张学峰都去过了。云南古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以及近几年新崛起的一些村寨,比如磨烈、帕沙、天门山、铜箐河、龙潭河,整个中缅、中老挝边境线他都跑遍了,就为了寻找到古茶树。
“前几年,我在勐库大雪山的原始森林里面有幸见到了最古老的树,两千三百年到两千六百年左右的树龄。”说到这,他一脸骄傲。
但更多的还是囧途无助,艰难欲哭。
刚开始不熟悉云南的地理环境,张学峰曾在森林里迷过路。“有一次,我和茶农采摘下鲜叶后,茶农骑摩托车在前面走,我骑车在后面,因为鲜茶采摘后3小时内需要及时处理,所以茶农车速很快,但是我没有跟上,所以就迷路了。”初次上山的他当时非常无助,手机没有信号,不知所措,只能尽力保持冷静,幸亏两个小时后,茶农返回森林找到了他。
还有一次,张学峰和茶农上山采茶,满载而归正高兴着呢,结果忽降大雨,找不到地方躲避,淋得跟落汤鸡一样,放茶叶的竹篓他还紧紧地抱怀里。好在雨很快停了,担心茶的鲜叶遭到破坏,雨停后顾不得形象急忙下山。刚到山下,看到来时的小溪变成河。天色已晚,不敢滞留。茶篓背在肩上涉河而过。但河水湍急并且没过腰,寸步难行。“大水冲到腰身,茶叶一片片随着河水飘走,那叫一个心疼无助呀!最后茶叶几乎被河水全都冲走。那一刻真是难过呀!好在最终安全过河回到村寨。”一天辛苦不说,茶鲜叶钱也赔上。好不容易采到的茶叶没了,张学峰比丢了其他东西都伤心,一个人默默吸了根烟,眼泪模糊了双眼。
“就这样,白费了一天的辛苦。自己很爱的一款好茶就这样泡汤了。想起跋山涉水的一天就这样结束。晚上想睡个舒服觉缓缓吧,不知咋就那么多蚊子,不知名的小虫墙上随处可见。终于熬到天亮,身上被蚊虫叮咬地奇痒难忍。”第二天张学峰还得继续上山采茶,连续采茶好几天,晚上受叮咬折磨睡不好觉,抵抗力下降,有一天这个“硬汉”也终于躺在床上发起了高烧。幸亏,善良的茶农找来村医,经过几天治疗才好转。“好一点后,一刻也顾不得休息,因为生病浪费了好多天的功夫。好茶不等人。只得强打精神继续上山。”一个人异乡半月的生病经历,张学峰回想起来,感慨难忘。
但因为执爱的茶,中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张学峰都会咬牙坚持下去。
4.痴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张学峰给记者的感觉,不像茶商,更似“茶痴”。
“痴”在执着执拗,“痴”在勤下苦功。
刚开始没有经验,张学峰经历了茶叶被人掉包、茶叶掺假、交付订金后茶农坐地起价、制作完成的茶叶被他人抢走的事情......后来慢慢积累经验,从茶叶采摘到萎凋、杀青、揉捻、晾晒、古法压饼,都是他亲历亲为。
即便现在有十几年的经验,每次去往茶山之前,张学峰还是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查阅资料,确定哪一个片区的茶叶口感最好,和茶农主动联系,了解今年的茶叶情况,是否打过药施过肥等等。到达茶山后,他会聘请当地的茶农一起采摘,整个采茶过程,张学峰一直在现场参与、监督,保证鲜叶不会被掉包。采摘之后需要及时将鲜叶运输到山下进行处理,开始萎凋、杀青、揉捻、晾晒,这些环节则会重点监督。张学峰说,因为在这些环节中,茶叶很容易被调包。封箱时,他会在包装箱上做上记号,防止被调包。
张学峰的“痴”还在于他从来不投机取巧,甘愿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做“慢”的那个人。比如,茶叶压饼完成后,他会再次进行自然晾晒,而不是让茶叶进入烘房烘烤。“现在很多为了快去烘烤,这种方式虽然会提高效率,但是会杀死茶叶里的活性酶,这样做的茶叶无法越陈越香。”
他的“痴”更是痴迷,下决心自己全程纯手工做出心目中完美的茶。所以,他对茶叶纯净、天然的追求可谓达到了苛刻的地步。
“我现在喝的茶都是我亲手制作的,从新鲜的茶叶到最后的茶饼,中间所有的制作流程都是我亲力亲为,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马虎,一环扣一环的。新鲜的茶叶刚被采摘下来时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所以要抓紧时间萎凋、杀青、揉捻、晾晒,这些环节都是我亲自参与制作,温度、炒制时间稍微把控不好,就会对茶叶的质量影响很大,以至于影响到后期存放出来的品质。”
张学峰说,做好的茶,不着急喝,而是会在茶室存放至少一年,因为制茶过程中没有选择烘烤和提香,所以茶叶刚开始的青涩味比较重,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越陈越香”。
“有一次我品尝了我自己制作的、已经存放了十几年的‘老曼峨’,惊艳到了我和周围的朋友们。从新茶的鲜、青、涩,到经过十几年沉淀后,有了独特的滋味,清爽绵长,口感饱满,茶气足,生津回甘快速,让人感受到舌底鸣泉。”不善言谈的张学峰说这话时,脸上带着一个“茶痴”的满足和幸福。
5.乐
“快乐的事情就是跟当地茶农采茶,有一个哈尼族的茶农现在成了我的朋友,我跟着他用粽叶烤过野猪肉,渴了就用粽叶当碗喝水。”张学峰说,他的这个“乐”,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心里还是快乐的。比如,他要全程参与并盯着整个采茶制茶过程,到了饭点也是就地野餐,在闷热的环境下,在烈日灼烧下,可能很多人都盯不了,但他坚持并享受这个过程。
“再就是慢慢熟悉当地路程,能成功到达目的地也是一种成就感。”张学峰描述,帕沙、老班章的路属于山路十八弯,百十米到五十米就一个S弯,开皮卡车只能单车方向走,遇到对面车不是老手,就很难回车,容易撞车。路一侧就是深达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大沟,一般人很容易晕车。
“当地人都怕,稍微下点小雨当地人也不敢上山。”途径艰险路段时,他自感运气不错,有点小雨接着躲过去了。“结交了很多当地朋友,疫情期间不便时,他们及时给我提供信息,提供了很大帮助。在心里,感到很温暖。”张学峰的寻茶路,虽是一个人,却一点都没有感到孤独。
最满足的“乐”还是拿出自己亲手采制的茶,泡上一壶,看黄亮色的茶汤缓缓倒入杯中,幸福和满足也浸润了心田。这是这个“硬汉”一天最柔软的时刻。
他没有去沿街开商业化的茶铺,但了解他的朋友都会找到他,到他的家里喝茶,一泡接一泡,看茶叶舒展,喝到通透清澈。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交通成和,万物化生”。多物种相生、相克、相交而和,古茶树也是万物相佐,原始植被共生共长。所以,古茶树的茶韵口感也是非常丰富,甚至不同人品也会有不同的味蕾感觉,有些时候只可意会无以言说。
真正的古树普洱茶,新茶会苦、涩,但是这种苦涩感会化的特别快,在化的同时让人生津回甘,喉韵深,在陈酽、透润的基调下变幻无穷。“不同山头的口感也不一样,比如刮风寨普洱,茶气沉郁饱满,回甘强且生津快,层次感丰富,极为耐泡,汤色明亮通透。”张学峰说,细品会感受古树茶的山野气韵。
可以说,每片茶叶都是承载着一方风土。
余秋雨说,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障碍来自对比,最强大的对比者是绿茶。“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猛然遇到了普洱茶。一看样子就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型......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
但就是这黑乎乎的一团,一旦上口,就再也让人忘不了放不下。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现在,张学峰对普洱茶的热爱影响了身边的很多人,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她的妻子,专门去学习了茶艺,从零基础到现在能够品茶、鉴茶,了解了许多茶知识,茶文化。还影响了身边各行各业的朋友, 他们都爱上了普洱茶,对普洱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学峰说,希望用自己小小的影响力,让淄博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普洱茶文化,能够享受普洱茶带来的独特回味。
涤荡尘世喧嚣气,一杯山水朗清风。一片远道而来的朴拙的树叶,“大隐隐于市”。重归都市的他,还会从他采回的茶里,继续延续他的幸福喜悦。撬下一撮泡在水里,叶片慢慢舒展,啜饮一口,便又可在方寸之间享受坐拥山水的惬意了。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贵英 蒲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