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军
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徐梦桃为中国再添一金。接着,其背后的虚拟AI教练“观君”也揭开了神秘面纱。
“观君”并非人类,而是小冰公司研发的全球第一个包含小样本冰雪运动分析模型及生物学特征在内的完备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系统。此次夺金前,“观君小冰系统”已默默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队“服役”了三年之久。近一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竞技体育中。但是,徐梦桃夺金,是人工智能在全球顶级赛事中全程参与训练,并辅助取得金牌战绩的首个案例,具有里程碑意义。竞技体育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经降临。
想一想,总导演张艺谋在开幕式后说的那句话:“它既有文化内涵,也有科技含量,充满了炫酷的现代科技感”。他说的是开幕式,也有可能“剧透”了本届冬奥会。
在开幕式之前,山东自主研发出的首台国产雪蜡车已经登场,是目前已知世界上功能最全的雪蜡车。但在设计之初,由于没有图纸参考和可借鉴经验,研发团队对雪蜡车的功能分区和整体布局无从下手。最终,海尔卡奥斯COSMOPlat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迅速推演出整车的功能布局及分区,不仅解决设计痛点,而且把“首台套”研发所需时间减少60%以上。
在“冰墩墩”成为顶流之前,最先攻占社交媒体热搜的,是冬奥村的“零重力模式”智能床。这个智能床采用了记忆棉材质,内部安装了传感器,配备遥控器,能够根据个人习惯、睡姿、体态来调整床的多种模式形态。在夜晚检测到打呼噜时,还会自动调节枕头高度。一时间,多国运动员发布视频,“冬奥会的床”在视频平台上有过百万的观看。
另一个被聚焦的是能容纳千人就餐的冬奥会媒体中心“智慧餐厅”。这里没有厨师,也没有服务员,所有食物饮料由120名餐饮机器人制作完成,完全就是机器人与AI的灵活应用的现实场景。客人扫码点餐后,90秒内能完成饮料,4-6分钟完成食物准备,然后通过架设在天花板上轨道和机器悬臂,精准投放到对应的餐桌……
冬奥会赛场上,中国短道速滑队已经收获2金1银1铜。一种用以帮助短道速滑队员探寻消减风阻完美姿态的训练“神器”,在这场关于速度的比拼中的价值和作用得以凸显,这种“神器”就是风洞技术。早在上个世纪,美国、日本等就已将风洞技术应用于运动员的训练。得益于我国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体育风洞技术已经实现赶超。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运动员体育竞技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国家科技力量支撑。奥运健儿比拼,除了个人素质、能力之外,背后浓缩着国家科技实力的比拼。
场馆建设、开幕式、赛事组织、运动员保障……一项项高科技应用让科技之光照亮冬奥盛会舞台。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说,科技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并组织实施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示范了一批前沿引领技术,转化了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建设了一批示范工程,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的200多项技术成果已经开展了示范应用,为北京冬奥会高质量办赛和高水平参赛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数字技术早已深刻地改变着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创造了历史,以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水平,让更多人参与到奥运中。
一方面,科技让冬奥赛事承办有了新标杆。另一方面,冬奥让科技有了更澎湃的应用场景。这些技术不仅为北京冬奥添彩,更重要的是让技术加快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未来推广应用中为中国和世界发展赋能。
一场冬奥会,冰上的金牌竞争让人血脉贲张。赛场之外,众多科技何尝不是“未来冠军”比拼?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