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老乡刘莉带领团队——
打造“快护暖美”高科技冬奥战衣2022-02-10来源:大众日报05版
□ 本报记者 贺莹莹
本报通讯员 李 榕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的冬奥战衣,实现了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造。而冬奥战衣科研团队的领衔人,是来自庆云县的山东老乡——北京服装学院刘莉教授。
在接触冬奥比赛服项目之前,刘莉一直从事功能服装、高性能服装研发工作。2019年,刘莉带领科研团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历时3年成果亮相冬奥赛场。
“比赛服整体研发背后,是2000多份设计手稿、超1000小时的风洞测试、110多款样服打版,以及综合了国内国际的‘美’。”刘莉说。这是国内首次系统性探索冬季项目比赛服研发关键技术。项目成果直接服务于参加冬奥会的我国运动员,主要适用于8项冬季运动,包括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钢架雪车、北欧两项中的跳台滑雪、高山滑雪等项目,刘莉将其归纳成四个关键技术——快、护、暖、美。
“在竞速类比赛中,一块奖牌的归属有时候就是0.01秒的较量,这0.01秒的差距也许就来自服装和装备的不同。”刘莉介绍,为了实现“快”的目标,团队根据不同项目的运动姿态、速度特点,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和测试了150余种面料的基础性能,应用于服装减阻设计,有效降低阻力。“从项目现阶段研发成果来看,在速度滑冰这个项目中,我们研发的服装比海外购买的阻力下降超过10%。”刘莉说。
“护”和“暖”也是团队人员攻关的核心技术问题。“冬季运动项目危险性极高,运动员受伤风险较大。”刘莉说,为了给选手提供最好的保护,团队研发的“战衣”中暗藏了不少高科技。比如,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采用了新型柱状阵列式抗冲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可以有效避免高山滑雪运动员穿越旗门时受到抽打伤害;短道速滑比赛服则使用高弹防切割面料,全面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同时考虑肌肉压缩、服装减阻等功能,在保持弹性的基础上,防切割性能提高了20%至30%。
为了保证冬奥“战衣”的精准度,团队通过3D打印优秀运动员1:1人体模型、为400余位国家队全体队员进行三维扫描、各类仪器齐上阵研究运动员运动中的姿态规律等手段,实现了比赛服的精细化结构设计,做到“定制限量、仅此一件”。
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赛场,也是展现文化软实力的良好契机。“我们在提升科技性的同时,有意识地将中国文化融入设计中,希望用服装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表达中国美。”刘莉说,她希望通过冬奥会的举办,让中国冬季运动服装产业实现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