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未到,小年先行,
这年就算来了。

祭灶是小年的主要习俗,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
祭灶在我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祭灶,是小年这一天重要的活动,扫尘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也都要"请"回来一张新的灶王像。在中国民间诸神中,灶神是个非常重要的居家神,掌管着人间衣食与祸福大权,人们自然而然对之产生敬畏感和依赖心理。
南方人以腊月廿四为小年,称“掸尘”。北方人称“扫房”。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当时它是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推磨做豆腐,腊尽春回,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冬天,即将进入到新的一年,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

春节传统汉族民俗“炖大肉”。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过年的前夕,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等。

祭灶节,民间讲究,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大年三十儿,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刻,这天夜间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各行各业停了交易。
除夕夜的活动也是千姿百态——辞岁、守岁、迎岁……这种庆祝活动一个接一个。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随之开始了。
俗话说,过了小年就是年。小年被赋予祈盼来年幸福顺利的意义。从这一天开始,家家忙着准备年货,喜气洋洋过个好年。
过了小年,
流年似水,桃符更新。
伴随着新春的第一缕曙光。
让我们共同迎接新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