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上午,市新闻办召开食品安全新闻发布会,市食药安办副主任、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来余介绍2021年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市公安局副局长林玺政,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东波,市卫健委疾控中心主任安晓东回答记者提问。

会议主要通报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生活在日照就是幸福”
今年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领域的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的痛点、难点,切实增进了民生福祉:一是未建食堂的184所学校全部实现集中配餐。二是在全市38家农贸(批发)市场、32家大型商超实现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全覆盖。三是在全省率先实现728家学校食堂(含幼儿园)、46家养老院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四是开办 “社区食堂+长者餐桌”、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
二、发挥风险监测与质量抽检“哨兵”和“风向标”作用,提高监管执法的靶向性和精准性
今年市、县(区)两级财政共在市场监管领域投入食品抽检经费1268.6万元,安排抽检20155批次,年度抽检量达到6批次/千人。全市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36%,抽检结果表明,全市食品质量持续提升,全市人民的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对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市场监管部门严厉查处,并按照原因查找到位、产品控制到位、行政处罚到位、整改落实到位、信息公开到位“五到位”要求开展核查处置,抽检结果和执法办案结果全部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倒逼生产经营者规范、诚信经营。
三、强化全链条监管,全过程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全面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完成1.2万亩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和2.5万亩酸化治理示范区建设,组织开展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等专项行动。构建农资直营流通服务网络体系,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智慧监管平台。二是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把好“生产关”。强化标准引领,办理网上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122件,组织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亮标承诺、对标生产、核标出厂“三标行动”。开展了食品生产环节“铁拳”行动,委托第三方技术机构对全市30家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了监督检查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创新开发建设日照绿茶“一码”溯源管理系统,解决“谁买的”“谁卖的”“谁生产的”“谁的鲜叶”4大难题,实现“过程留痕、流向清晰、回溯责任、闭环监管”。三是强化流通环节监管,把好“入市关”。严格落实农批市场驻场监管、“快检+互联网”、定量监督抽检、扫码追溯、半年检查“五项制度”,组织推进“食品快检进基层、服务群众零距离”活动。扎实推进2021年度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保健食品“两查两专”、特殊食品经营“专区专柜”质量提升、进口食品“国门守护”等行动。全市投入资金1584.5万元,建成4个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专仓,成立专仓运行与安全工作组,集中办公、驻仓监管。对冷链进口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持续保持监督检查频次和强度,严厉查处“八不”行为。四是促进餐饮质量安全提升,把好“入口关”。推行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推行“明厨亮灶”、清洁厨房、食安封签。对入驻订餐平台的4000余家餐饮经营单位开展了网上检测。加大餐厨废弃物投放、收运规范管理力度。建设“智慧卫监”平台,对全市6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实行24小时全程监控和全覆盖抽检。积极做好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共完成第十四届全运会各项资格赛、国家队奥运备战等重大活动保障任务52次。推行餐饮“红黑榜”制度,截至今年11月底,累计发布“红黑榜”88期,222家经营户上了红榜、123家经营户上了黑榜。深入推进“校园安全守护行动”,季度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推行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公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制度,严格落实学校食堂校长第一责任人制度和陪餐制度。五是严管重罚,强力震慑违法犯罪者。组织开展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昆仑2021”、“国门利剑”守护、粮食流通“亮剑2021”等专项执法行动,截至11月底,全市共查处食品案件1526件,食品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四、强化社会共治,形成共建共享的食品安全治理格局
一是搭建立体化、全覆盖的宣传网络。营造可听、可视、可感、可参与的社会共治氛围,2021“食安山东”媒体行采访活动在我市开展,产生了广泛影响。二是持续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的处理机制,落实投诉举报24小时反馈制度。出台投诉举报奖励办法,发动群众监督。三是深入推进网格化建设,建设日照市全科智慧网格平台,设立“食品药品安全”版块,推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市网格化建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