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东营高新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改革创新,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迈出新步伐,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全省军民融合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全省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专项计划试点单位、全省特色产业集群等荣誉称号。
聚焦以升促建,全力以赴抓好创建工作。争取上级支持。建立与科技部、省科技厅的常态化联络机制,今年先后13次赴科技部、省科技厅进行专题汇报,“一汇报两规划”已完成第16稿修订。将支持创建有关内容作为补充协议列入省科技厅、市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强化创建辅导。明确了列入“2022年科技部专家现场调研目录”的阶段性目标,制定了《“以升促建”创建国家高新区2021年度工作推进方案》,邀请国家高新区评审专家到高新区现场指导2次,高新区赴长城战略进行沟通交流1次,召开“以升促建”专家辅导咨询会1次。营造创建氛围。沿南二路打造了景观小品4处,稳步推进龙头企业、孵化平台的规范提升。展示中心建设完成,具备迎检及对外展示条件。
聚焦投资拉动,多举措抓好项目建设。狠抓项目调度。建成项目管理智慧平台,建立联席会议推进、干部包靠、定期调度、动态管理机制,全年实施总投资158亿元的67个重点项目,包括4个省重点、8个市重点、44个区重点建设项目、1个专项债发债项目,分别占全区总量的40%、29%、25%、11%,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目前,天东制剂增产降耗项目、永利精工高端油井管智能制造项目、诚扬3000台(套)航空航天精密模具智能化提升改造项目等10个项目已投产运营;科创小镇、科创园二期、匡达石油钻(修)井作业智能装备制造、华辉仪器仪表、天锦连续油管作业装备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狠抓招商引资。今年以来,共举办签约活动7次,新落地产业项目25个,总投资79.7亿元,渲和孚瑞特油气开发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中城投新能源产业园、智能光伏清洗机器人等项目顺利落户。预计全年完成省外进账19.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8%。狠抓项目生成。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扩投资、升总量、促转型的有力抓手,谋划2022年区级以上重点项目77个,总投资283.26亿元,其中储备专项债项目8个、申报省市重点项目22个,正在全力推进手续办理等前期工作。
聚焦转型升级,高标准抓好企业服务。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德仕能源石油采修一体化装备绿色高效智能化改造项目、科瑞集团油田压裂设备技术改造项目等5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市技改扶持项目名单,获专项奖补资金3395万元;威飞高端海洋装备项目、永利精工油套管及接箍表面处理自动化生产线项目等3个项目入选2021年山东省第一批智能化技术改造财政专项项目。高新区作为全市唯一获评东营市“优势产业+人工智能”试点示范园区。大力实施企业成长计划。新增胜机石油、胜邦塑胶2家省级高端品牌培育企业;新增万邦石油、汉德自动化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海科新源、汉德自动化2家省级“瞪羚”企业;汉德公司的一体化电动压驱设备等6项产品获山东省首台(套)荣誉。天东制药等4家企业的数字化车间项目、德仕能源等2家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海科新源等2家企业的内网改造标杆项目、广域科技等2家企业的上云标杆项目成功入选2021年东营市“优势产业+人工智能”试点示范认定项目。大力修复金融生态。发挥东营高新区企业联合会、精铸分会和油服分会的作用,共举办企业互访、行业座谈等系列活动18场。累计为企业争取上级资金9671.91万元。组织银企对接会8场,帮助企业直接融资2.2亿元,处置不良贷款4.4亿元、逾期贷款7.3亿元。大力推进企业挂牌上市。海科新源已报深交所创业板审核,德仕能源科技正在山东证监局进行第五期辅导。大力拓展对外合作。与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西南石油大学、青岛大学、西安管研院、西安油服网、浙江山东商会等展开战略合作,园区企业与中海油、中科院等展开深度合作,汇集外力赋能产业发展,先后承办了全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第二届“创业东营·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
聚焦创新驱动,宽领域抓好平台建设。抓好公共平台建设。其中,高新区能源信息港,6月份已正式开园,成功申报成为市级众创空间,目前已入驻各类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27家。全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公共创新基地,物探院、工程院、钻井院确定整体搬迁入驻,选址用地、建设内容基本确定,正在推进手续办理。智慧油服产业基地,德仕集团、高新控股与西安油服网联合成立运营公司,正推进基地展厅建设及项目招引,已有通源石油、安森智能、昆仑银行等14家企业意向入驻。青岛大学东营研究院,已落户新经济产业园,先后引进正成高科、涂装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项目。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发放面值1300万元的科技创新券,惠及企业、研发机构197家,新增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8家,预计全年新增高企22家,总数达73家,增长率为39.62%。完成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验收;组织推荐3家申报东营市企业技术中心。东营高新区被认定为山东省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专项计划试点单位(全省10个园区),获得资金100万元。
聚焦党建引领,全方位抓好“两新”组织建设。健全工作体系。制定《打造“火炬先锋”党建品牌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两新”组织综合党委,设立东部、西部、中部3个片区党委,构建起了“东营高新区、胜园街道党工委—‘两新’组织综合党委—片区党委—企业党组织”4级组织架构。建立高新区党工委、胜园街道党工委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了党工委领导下的全局工作相统一,强化了协作配合,形成了工作合力。截至目前,高新区共有党支部117个,党员2143名,其中,接收油田改制企业9个,共84个党支部、1590余名党员。夯实党建基础。集中利用3个月的时间开展“规范党组织设置及组织关系清理、阵地提升、党员党性修养以及党费整治”4个专项行动,对12名失联党员进行暂停党籍处理。重点提升万海集团、百华公司、大学生创业园3个基层示范点阵地建设,开设党员素质提升培训班3次、红色教育2次,组织党史知识挑战赛、百姓宣讲等活动5次。强化服务力量。建立“141”服务体系。1支助企联络员队伍,选派高新区及街道108名党员干部作为助企联络员,联系包靠辖区344家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4支专业服务队伍,成立科技创新服务队、金融动能转换服务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队以及项目推进服务队4支企业高质量发展专业服务队,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1个智慧服务平台,建立企业、村居、群众反映问题的快速解决机制,做到“企业(群众)吹哨、高新区(街道)报到”。推进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深度融合,目前企业党组织探索推行将党建工作制度纳入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并实现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与企业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进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组织了以“争创红色车间”“争做模范党员”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和以“问计于企、助企纾困”为主题的建功立业活动,百华党支部打造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安置残疾人73名;万海集团党支部牵头“万海集团爱心基金”,救助8名贫困职工;大学生创业园党总支定期组织政策宣讲会、创业导师点评会,成功孵化企业5家。推进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广泛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比作为比奉献比业绩”等活动,形成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创新党建模式。试点成立高端石油装备、精密铸造2个产业链党建联盟,成立联盟党委,进行实体化运行。探索建立了“上下游企业联通互动、服务链赋能产业链、产业链融合互促”3个工作机制,重点围绕“组织共建、人才共育、信息共享、发展共赢”4项工作常态化开展活动,实现了政企间、企业间沟通交流常态化,破解了“思想引领难”、“作用发挥难”、“资源共享难”、“产业转型难”四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