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论文写在大地上,你们这件事做得很好。”在谈到发展抗盐碱作物时,总书记这样勉励农技人员。
教学孵化、技术集成示范区、综合服务区……近日,记者来到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近距离观赏了这片科技打造的“希望的田野”。
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资料图)
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是由科技部、山东省、中科院联合共建的现代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中心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传统劳动力替代、生产资料绿色替代、营养健康、全链条增值五个目标,打造盐碱地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体系、新兴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三个体系,为建设黄河流域盐碱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提供技术支撑。
专班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我国前两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都诞生在黄河流域:一个是陕西的杨凌农高区,另一个就是山东的黄三角农高区。
为推进黄三角农高区项目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抽调15名党员骨干,成立技术创新中心专班临时党支部。党支部成员身肩重任、不负众望,紧紧围绕搭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不怕苦、不怕累的模范带头作用,冲锋在项目建设一线。
“我主要负责试验基地建设以及协助中科院、中国农大等高校院所科研团队开展种植试验,2019年6月至今,参与建设了1.2万亩高标准综合试验田,吸引了60多个科研团队开展育种、盐碱地综合利用等科研试验。”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推进部季增诚告诉记者。2019年8月,遇到连续暴雨天气,季增诚和同事们24小时值守巡查,调拨了4台大型抽水机紧急排涝,经过5天5夜,才把试验品种保住,科研试验项目顺利实施。
盐碱地上打造科技振兴样板
向盐碱地要粮,在盐分高达6‰的土地里种植作物,这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在黄三角农高区,“不可能”变成了“完全能”。
针对盐碱地现代农业亟需解决的卡脖子问题,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围绕建立盐碱地现代农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高端化、品牌化”的高标准要求,主动寻求突破口。
“我们到科技部、中科院、省科技厅争取了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对接中科院、中国农大等35个科研团队,落地实施科技部专项、中科院STS计划、战略先导专项等8个省部级科研项目,率先在化肥、农药、抗生素替代,高效集约节水等方面实现突破,构建了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相互融合的产业模式,在盐碱地上打造出科技振兴样板。”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项目部仇明震自豪地说。
“不毛之地”成为“希望之地”
拿“管道节水降盐新模式”来说,过去调控土壤盐分,可以用“深沟大壑”“大水漫灌”来概括,现在则是用“管道”代替了过去的“渠道”,一条小沟代替了过去的10米宽深沟。采用这一新模式后,农高区盐碱地土壤盐分从4‰至6‰稳定下降到3‰以下,由中度盐碱地降为轻度盐碱地,节约淡水38%以上。
生产新产品,培育新产业,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目的。“中心瞄准科技创新创业资源,通过平台培育、项目带动,建立了‘平台+企业+项目+产品’、‘基地+企业+项目+产品’的孵化育成模式,引进新西兰博亚、中农神草、康伯伦生态农业等12家科技型企业,培育了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盐碱地中药材、生物技术等一批新兴产业,孵化了耐盐藜麦、耐盐马铃薯、航天大豆等5个优质农产品品牌。”仇明震介绍道。
构建管道节水降盐新模式、培育盐碱地中药材、孵化优质农产品品牌……得益于农业科技的“神奇之功”。从空中俯瞰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为年轻的“希望之地”,黄三角农高区走出了一条盐碱地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