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智能电器、购买新能源汽车、投资艺术教育……时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颠覆了城里人对农村生活的传统印象,开启“潮生活”,已成为乡间一道道亮丽风景线。记者走进乡村,听他们讲述有滋有味的乡村新生活。
“要说农村生活的变化啥样,家里物件的变化最能体现。”谈到如今的幸福生活,牛庄镇何家村乔明洲指向客厅里的圆柱立式空调。
“从大蒲扇到小电扇,再到水空调,如今是这个‘大家伙’,家里凉快用具的变迁就是一部生动的幸福乐章!我和老伴在牛庄镇商业街花了10800块钱,给家里换上了格力3匹智能变频柜机,三十平的客厅吹半个小时就凉快了,还是超静音带除菌的。”
乔明洲掰着手指头算起了增收账:“今年,我家零零总总约有13万元的收入,主要是来自20多亩土地和农闲时节打零工,还有村里的土豆种植产业入股分红。”
现如今的农村生活,智能变频空调、智能冰箱、全自动洗衣机、液晶电视、电脑……已成为老百姓家里的必需品,千家万户正在叩开智能时代的大门。
乔明洲家院子里,停放着一辆宗申新能源电动汽车和一辆电动三轮车。“前年买的电动三轮没有车棚,一遇到刮风下雨接送孙子上下学很不方便。这几年新能源车越来越火,去年我在镇上商业街购进了一辆,用起来还真是方便。”
乔明洲说,这几年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农村的代步工具越来越先进,家家户户院里都有一辆新能源车。“随着村里新能源车辆越来越多,考虑到在家里充电不安全,我们村也谋划建设专门的充电桩了。”
现如今,农民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有品位,品质生活正呈现多样化、科学化、网络化。
“现在,从手机购物软件上随时就能发现自己喜欢的衣服,一年买十件八件不在话下,品质好,穿着也好看。”牛庄村村民郭影说,“村里建了快递投递点,家门口就能拿快递。”
郭影在快递点拿上自己的三件新购“宝贝”,眼睛笑成了月牙。“这是我新买的九阳早餐机和飞利浦空气净化器,家里的‘新鲜’物件越来越多,用的顺手,住的也更舒服。”
“变化可不止这几样。”说起村里消费的变化,褚家村的褚学芹打开了话匣子,“我这两个购物袋里,可都是刚在村头超市里买的新鲜排骨、莲藕和水果。她顺手把刚买的火龙果、果冻橙放在果盘里,笑着说,“现在,村里光蔬果超市就有两家,每天早晨进货,新鲜着呢。”
循着褚学芹指的方向,来到村头超市,门口的果蔬区摆放着菠萝蜜、西瓜、黄瓜、西蓝花等。往里走,冷柜里新鲜的五花肉、排骨,精品区的糕点、蛋奶应有尽有。
“老百姓对吃越来越讲究,花在上面的心思也多了。”超市老板王建鹏说,“买的花样也多,蔬果肉食不是当天进的新鲜货绝对不要。我们还建了购物微信群,每天发新进的货物品类,群里边下单还能送货上门。”
以前有啥买啥,现在啥好买啥。如今,农村消费理念在升级换代,“菜篮子”“购物车”变得更有质量,吃“健康”“新鲜”、穿“舒适”“时尚”、用“方便”“质量”已成为新追求,农村消费正悄然转变。
“除了衣食住行,像我们这种家里有孩子的,也注重起‘教育消费’了。”何家村村民刘蒙蒙的儿子张子航上初一,“小时候看他喜欢敲敲打打,就带他去了镇上的乐器店想买个小鼓敲着玩,谁知他一眼就看中了架子鼓。这不,给他专门空出一个房间放架子鼓。”
张子航在镇上的培训学校学架子鼓已三年,考出了六级证书。“以前没有培养孩子特长的概念,孩子们放了学不是在家里看电视就是跑出去疯玩,现在我们更愿意花钱让孩子学习课外的知识,让他们有个多姿多彩的童年。”
看着逢年过节村里举办庆祝会时,都会积极报名表演节目的孩子,刘蒙蒙脸上露出骄傲的笑容。“现在,家里每天都得买点新鲜食材,每周末都和孩子出去玩,给孩子买想读的书……我们早就不想着存钱了。”刘蒙蒙说。
从老一辈的开源节流到年轻一代的消费自由,农民花钱的底气来源于越来越充盈的钱口袋。“我从2013年开始做蚂蚱养殖,这两年自己又延长的产品链,做蚂蚱酱、冻蚂蚱,一年收入十几万。”
农民增收渠道广,网销“快车”进乡村。冬意渐深,气温骤降,龙居镇十三图村一处厂院内却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寒冬天里手工棉被悄然走俏,这里的网店每天交易额都在万元以上。
“订单比平时翻了一番,一天都能卖出好几十床。”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盛况”,“女掌柜”史玉莲忙着手里的活,脸上也是掩饰不住的开心。
龙居镇家家户户都有会弹棉被的手艺人,但受地域限制,好棉被也难逃脱“巷子深”的困境,手艺人身负好手艺却只能世代受穷,很多人不得不改行不再弹棉被。
棉花种植户史玉莲感受到了“网购潮”的兴起,自学了网络营销技能以及成衣裁剪技术,并召集村内剩余劳动力,开办了淘宝网店“皓焱妈妈爱婴坊”,主营婴幼儿棉衣棉被,自打传统的手工棉被“触网”,就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和顾客的好评,产品供不应求。
从过去的“有产品无市场”到现在的“有市场缺产品”,史玉莲面临着新的烦恼。细流汇成江河,村内的手工巧匠找到了她,频频给出“金点子”帮着店铺走出了困境,史玉莲当机立断,要带着姐妹们一起脱贫致富。史玉莲的淘宝生意越做越大,四邻八村的姐妹也跟着她尝到了甜头。
“现在店铺有着1万多粉丝,平均一天有50、60个订单,一年的销售额大概在300万元左右。”史玉莲告诉记者,随着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她还带头成立众赢合作社,邻里八村的棉花种植户和留守妇女纷纷加入,70余名成员实现了家门口致富梦。
随着农村物流不断完善,城市商品下乡、农村产品进城正变得越来越频繁,也为农村电商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扩大消费,潜力在农村。农村消费红火背后的假冒伪劣问题却不容忽视。一些商品似曾相识,“金龙鱼”标成“金龙油”,“旺仔”成了“旺奶”,“山寨”商品不少。
“此类假冒伪劣产品已引起农村消费者的重视,许多消费者通过投诉等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东营区市场监管局投诉举报处置平台负责人卢化斌说。今年,接到农村各类消费类投诉63件,其中商品质量类投诉17件,占投诉数量27%;已查办食品类案件124件,罚没款共计82.44万元,有效遏制了农村市场乱象,提升了监管效能。
“双随机、一公开”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把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消费安全纳入统一监管链条,针对食品、餐饮、保健品等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一系列强有力监管手段为农民消费保驾护航。
专家表示:“激发农村市场消费活力,要靠常态化机制,既要引导健康消费,更要坚决重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让农民真正‘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让农村消费真正旺起来。”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下沉农村,便民实事项项落实,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这些决策和举措托起了农民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