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集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市县工作要求,围绕贯彻县委“148”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美丽幸福新明集的目标定位,强化党建引领,实干笃定前行,攻坚克难,砥砺奋进,重点项目落地见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科学规划发展蓝图,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明集乡牢牢把握区域发展形势变化,因时而异调整发展思路,用合理的定位、科学的规划、振奋的蓝图凝聚人心,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框架。全乡已初步形成“一区五园”的园区发展布局和碳基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一区”是指以乡政府驻地为核心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城乡统筹和产城融合发展为重点,打造特色宜居小镇。在乡东北部,依托公铁交通优势,重点建设总投资18.9亿元的鲁北铁路物流园,建成后将成为全市重要的公铁联运和大宗商品集散物流中心;在乡西北部,聚焦循环农业发展,重点建设万科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是亚洲最大的数字化种猪生产基地,也是万科集团在全国建设的首个农业园区;在乡北部,加快与经济开发区协同发展步伐,重点建设明集乡中小企业创业园,目前已形成30万吨煅后石油焦、15万吨预焙阳极产能,先后举办山东·东营炭材料前沿技术论坛暨专家人才对接会、第十一届中国铝用碳素年会及产业上下游供需对接会,成为江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产业规模的碳基材料产业基地;在乡南部,聚焦高效农业发展,全面加快利津北郊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科技园建设,建设千亩高效农业示范区。同时,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动“一次办好”改革落地落实,实施镇级便民服务“能力提升”改革试点,全面推行项目开工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审批办理事项平均缩短75%。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宜居城镇。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驱动并进”,全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扩大产城融合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叠加效应,释放更多的要素资源,全力保障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设美丽幸福宜居新明集,累计投资1.1亿元先后实施商业街改造工程、利沾路亮化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与利津经济开发区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总投资3226万元的明集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论证启动总投资3.99亿元的碳材料产业科创园和道路、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明集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等一批民生工程,全面加快推动中小企业园供水管线工程、明集中心幼儿园、滨水家园社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园区企业和职工提供完善的教育、医疗、住宅等生活服务配套,打造“以人为核心”的宜产宜业宜居、品质幸福特色小城镇,不断提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城乡面貌、群众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感显著增强。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高标准完成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全面启动明集乡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万科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利津北郊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科技园建设,加快雅士享农牧科技、冷链物流等一批重点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全面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品牌化建设,“郑家水产”“一溜灶西瓜”“一溜灶番茄”正成为明集发展的“新名片”。特别是2021年以来,投资750万元的0.5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完成,投资1200万元的0.8万亩高标准农田正加紧推进建设,耕地质量持续提升,粮食产量再攀新高,农民土地收入将得到可靠保障。进一步推进农村路网建设,灶子路东段、郑望路南段等四好农村路3.3公里已达通车条件,农村小路变康庄大道。以美丽村居建设为抓手,开展拆违植绿、天空蜘蛛网整治等村庄清洁行动,拆除破旧房屋63处,18个村庄完成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城乡环卫实现一体化全覆盖,北张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累计打造5处市级美丽乡村、16处县级美丽乡村。全乡新增造林总面积2630亩,新增省级“森林村居”1处,市级“森林村居”4处。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要求,稳定实现全乡349户建档立卡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发挥14个扶贫产业项目增收效应,今年实现收益分红33.8万元,分配率达到78.1%。
基层党建提效赋能,凝聚强大发展合力。圆满完成38个村换届工作,全面实现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党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探索实行农村社区实体化运作体系,投资340万元,建设东堤社区、滨水家苑社区、马望社区等3农村社区。打破工作区管理模式,推动“块状”治理向“条状”治理转变。创新实施“支部领办、村社合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行动,成立支部领办合作社20家,累计入社群众970余人,发展特色产业2000余亩,引导1000余户群众入社,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0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5万元以下村全部化解。扎实推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建“1+N+X”网格治理体系,建设1处乡级矛盾调处中心、3处社区矛盾调处中心、10处中心村矛盾调处室,建设商圈网格驿站,全面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一张网”。抓牢基层党建,制定村党组织书记量化考核办法,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实行专业化管理,推行“月考核+年评定”制度,拉开工资差距,激活干事创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