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金山镇边河村,据传是由边氏于唐朝以前立村,初名“边庄”,因庄南有一条小河改名“边庄河”,后来慢慢演变成“边河”。据《临淄县乡土志》记载,宋平公(春秋时期宋国国君)之子御戎,字子边,其后代便以“边”为姓氏。宋初边氏迁至边河。
1967年5月份建成的东风大桥位于边河村东侧,当初桥上是引水渠,桥下是小河。如今桥上的水渠已经荒废,村里准备将其改造成一条旅游道路。
12月9日,记者来到这个慕名已久的古村。
据村民介绍,村里有一古寺,村民原来称之为菩提寺,相传于明朝建寺。后来,村民们在整理寺院土地时,发现了一些碎石块,上有“普济寺”字样,推测普济寺应为正名,菩提寺可能是由于发音相近而被世代误传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普济寺作为学校使用了数十年。80年代初,普济寺大殿被拆除,仅剩一间天王殿。
为了防止风雨侵蚀,村民用小麦秸杆给村里一处古建筑披上“蓑衣”。
边河村下大力气整修了村里360米的泄洪渠,水渠高3.5至4米,宽2米。该村准备明年再修300米泄洪渠。
村里废弃的老砖窑成了村民们储存蜜薯和鲜姜的仓库,可以储存七八万斤蜜薯和鲜姜。
如今,边河村的村容村貌早已焕然一新。村里修了500多米的主干道路,路面硬化达8000多平方米,铺设了2000多米污水处理管道。同时,种植了竹子、月季等3000多棵苗木,村民的房前还摆上了石磨、石碾等作为特色景观,如今的边河村步步是景,处处入画。
位于村西的边河水库多年未曾干涸,据说水库里数十斤重的大鱼不少。
12月9日上午,在边河村南的旧砖窑前,记者看到,边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陆明珠正和大家一起忙活着,村里种植的边河蜜薯成了抢手货,大家正紧锣密鼓地装盒、发货。陆明珠告诉记者,去年8月份,边河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淄博临淄春益祥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土地、机械入股,村民以资金入股,流转近300亩地,并完成了土地连片平整、道路硬化、围挡搭建、水利设施修建等工作。眼前的这个旧砖窑,被改造成了蜜薯和鲜姜的存储仓库,可以存储七八万斤蜜薯和鲜姜。
一名村民正在砖窑中搬运鲜姜。
一名村民正在砖窑中整理即将入库的蜜薯。
村中一栋老屋外的拴马石做工十分大气。
村里的老供销社还基本保持着原来的面貌。
位于村中央的普济寺,如今仅剩一间天王殿。
除了蜜薯和鲜姜,合作社还种植了珍珠油杏和粮食作物,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预计每年可实现收入15万至20万元。除此之外,他们还种植了200余亩速生杨。
“村里原先废弃的藕池,我们争取下一步重新施工、恢复起来,种植莲藕,既美化乡村环境,又能增加集体收入。”谈及未来,陆明珠信心满满。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明 王兵 通讯员 边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