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公墓建设的这么好,这样也了了我们做子女的多年夙愿!”。前来安放父母骨灰的赵先生说罢,眼睛里泛起泪光。12月2日,秦皇台乡单寺新村湾赵生态公益性公墓正式回迁。据了解,这座占地3亩的公墓建有314个墓穴,全村260多个坟头从迁坟到回迁,仅仅历时22天,与传统土葬相比,可节约土地18亩。
为倡导移风易俗,革除丧葬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秦皇台乡按照“公益惠民、绿色环保、节地生态”的新时代殡葬新理念,以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为抓手,强力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
“公益性公墓建设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群众传统思想观念和农村风俗习惯的转变,触动的是群众的感情,在工作中,我们确实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下决心要打一场公墓改革的翻身仗。”秦皇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郑彦说。
要想推进殡葬改革,就得先解开群众心里的“硬疙瘩”。秦皇台乡开展形式多样的移风易俗宣传,广泛宣传现代文明的丧葬理念,改变群众传统观念,引导树立文明、健康、绿色殡葬新风尚。同时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红白理事会作用,使移风易俗工作更“接地气”,迈出了殡葬改革“重要一步”。
“我们通过制作‘挡箭牌’,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材料和微信公众号和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殡葬改革,扩大文明绿色殡葬和城乡新型殡葬工作的宣传覆盖面,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认同感,随着宣传的深入,村民的心结就慢慢打开了,在心里认同公墓改革。”该乡副乡长杨志宏说。
为把这项惠民工作做好,秦皇台乡组织社区、村居30余人先后赴邹平、惠民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因地制宜地将运用到改革中。同时,各村还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成立由社区、城建办、民政所等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工作组深入一线实地查验,商讨确定建设规模、布局,在严守生态和耕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全力把这项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民心工作做好。
“公益性公墓不仅仅是节约土地,也是让‘先人们’住上了‘新房子’,更方便子孙后辈们到墓前祭奠,寄托哀思。”振兴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维堂表示。
截止目前,全乡已有湾赵村、段李家村、宋大学村、东张集东街村等四个自然村完成了公墓建设,累计节约土地100余亩,并形成了公益性公墓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郁郁葱葱的松柏迎风摇曳,平坦的路面通畅无阻,一排排的墓碑整齐划一。群众纷纷感慨:由当初的“想不通”变成了现在的“想不到”。
观念一变天地新。如今,秦皇台乡广大群众已渐渐摒弃了丧葬陋习,厚养薄葬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乡梯次推进公益性公墓的建设,由‘堵’变‘疏’,持续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殡葬服务水平,用‘温情’唤来新风摒除旧俗,真正把好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促进全乡殡葬改革工作不断深入推进。”最后,郑彦表示。
记者 姚行彬 通讯员 张志刚 范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