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药剂科为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号召的“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2021年11月18日-24日),应对微生物耐药带来的挑战,提高社会公众对耐药的认识水平,牢固树立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观念,11月23日积极组织开展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活动,一起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围。
本次活动在药剂科主任带领下,在门诊大厅醒目位置张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宣传海报,在大厅显示屏播放宣传视频,并派出临床药师和药房药师在医院门诊大厅向就诊患者及群众发放宣传资料,从专业视角向公众普及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讲解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抗菌药物使用误区等,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到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及现场咨询、解答等方式,让患者、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了解抗微生物药物的含义、分类,以及慎用抗微生物药物的重要意义等医学知识。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解答咨询40余人次。
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包括抗细菌药(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真菌药和抗寄生虫药,可以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预防和治疗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感染。抗微生物药物为人类、动物、植物的健康保驾护航!
什么是微生物耐药?
误用和过度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是导致微生物耐药的最主要原因。从首个抗生素“青霉素”被应用于临床以来,抗微生物药物被广泛应用在医疗机构、畜牧水产养殖、农业生产、环境治理等各个领域。没有被降解的药物和药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通过粪便、尿液、废料、废水等被排放到水体、土壤和空气中,抑制或杀死了敏感的微生物,促进了耐药微生物的生长,打破了生态的平衡,造成了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超级细菌”“超级真菌”不断涌现。
遏制微生物耐药,我们能做点什么?
·理性看待抗微生物药物,既不滥用也不盲目拒绝
·不要自行购买抗微生物药物,严格遵守医嘱,始终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戴口罩、勤洗手,既可以减少新冠等病毒的传播,也有助于阻止耐药性的传播;
·严格执行艾滋病、结核病等慢性传染病的规范、全疗程治疗,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抗微生物药物知识,保护抗微生物药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常见抗菌药物的使用误区
误区一:抗菌药物=消炎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菌药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菌药仅对细菌引起的炎症有效,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菌药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抑制和杀灭人体内有益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
消炎药是指能够消除机体炎症反应的药物,也称抗炎药,有激素及非甾体消炎药两大类,激素主要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非甾体抗炎药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误区二:感冒发烧就用抗菌药物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抗菌药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其实,大多数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抗菌药物对于病毒是没有效果的,滥用抗菌药物不但对病情没有帮助,还可能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应切忌感冒自服抗菌药物。
误区三:一拉肚子就用抗菌药物
拉肚子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未必是细菌感染胃肠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的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等食物过敏引起肠道反应,此类腹泻没有细菌感染存在。
误区四:服药一天不见效立即换药
抗菌药的疗效有一个疗程问题,如果抗菌药物疗效不明显,先要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一般用药时间要达到48小时~72 小时)。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五:广谱抗菌药物优于窄谱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一般使用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能用一种抗菌药物解决的不用联合抗菌药物。
来源: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