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东营市卫生健康委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业务院长”选派帮扶、医联体医共体帮扶、医师下基层、适宜技术推广及特色科室建设等活动相结合,在全市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卫生院大提升”活动,帮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
做到“四个明确”,满足基层所需所盼。为做到精准帮扶,东营市对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水平、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和特色科室建设情况进行了充分摸底调查,在广泛调研、深入分析、反复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百名专家下基层卫生院大提升”活动帮扶配档表,举行了启动仪式。
明确支援和受援单位。确定从全市12家具备帮扶实力的二、三级医疗机构中选派专家,帮扶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年内需提档升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扶率77.6%。
明确特色科室建设。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现有特色科室情况、辖区居民需求以及建设条件等,确定年内新建或完善建设特色科室。特色科室建设主要集中在国医堂、口腔科、疼痛科和康复科等。
明确帮扶人员。市、县级医疗机构精准对接被帮扶机构特色科室建设需求,选派具备一定经验、有能力开展相关业务的专家或骨干人员,促成被帮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科室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原则上医疗机构派驻专家帮扶特色科室建设至少帮扶满1年(“业务院长”满2年)。截至10月底,已帮扶建设特色科室38处,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明确提档升级目标。根据三年行动规划目标要求,全市统一规划,认真分析东营市目前与省要求及先进地市存在的差距,确定年内需达到基本标准机构2家、省提升标准19家、推荐标准12家,新建设社区医院4家,巩固原有标准5家,新一轮“业务院长”接续帮扶14家。截至10月底,东营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71.43%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基本标准,19.46%达到国家推荐标准,54.39%达到省提升标准,实现了社区医院全覆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细化完善措施,确保帮扶实事办实。细化措施,通过“业务院长”、医联(共)体、行业对口建设、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帮扶,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确保帮扶实事办实。对有一定基础且年内计划达到省提升标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县级帮扶医院重点支持帮扶对象的基本设备配备、医用电梯安装和特色科室建设等方面建设任务。结合“百名医护下基层”“千名乡医学中医 百名中医基层行”等活动,开展医疗技术帮扶。4家市级医院对口联系7家乡镇卫生院,组织开展业务指导、基层义诊和特色科室建设等活动。选派100余名中医医师骨干帮扶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能力。截至10月底,全市“千名乡医学中医”活动完成基层医务人员培训1262人,1017人能够开展4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百名中医基层行”活动共派出中医骨干901人次,培训中医适宜技术890项次,协助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诊疗服务4616人次,全市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居医疗机构比例达到80%以上。
统筹推进,确保基层能力大提升。将“百名专家下基层卫生院大提升”活动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等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全力加强基层卫生重点工作。
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利津县已全面启动试点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其他县区正加快推进,构建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强化设备配备,年内力争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CT率达到30%。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民生实事项目,政府投资443万元,为668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适宜的中医药诊疗设备,建设109处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
加快推进医防融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三高共管 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工作并召开了现场推进会,以患者的分级分层、精准连续管理为抓手,结合城乡居民门诊慢性病服务向村居(社区)延伸和“两病”患者门诊用药保障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服务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