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山东 > 正文

十二年“清华梦”,人才标准是学历还是能力?

2021-11-15 15:46:28 来源: 商讯 举报
0
分享到:
T + -

近日,一篇《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的报道引发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他的“梦想”应该尊重他的选择。而有的网友却不认同这种“执着”,认为应该在合适的年龄做正确的事。

对于唐尚珺复读12年只想上清华的故事,有网友戏称“我开始读小学你开始读高三,我读高三了,你还在读高三”。那么今天引起网友争论不休的唐尚珺的复读故事,在人才需求日益突出的今天,到底是要唤醒那些痴迷“名校梦”的复读者,还是会成为用来劝说高分学生反复复读的励志故事,在今年实施“双减”的政策的大环境之下,这个故事似乎更显得意味深长。

我相信像唐尚珺这样痴迷名校,多年复读的学子不在少数,这些人中有的已经进入到高校就读,有的还在无限的复读中,为什么我们的学子会对名校有着这样扭曲的“执着”?这还要归根于长久以来教育大环境和家长对升学意义的错误判断。在60、70年代和80年代初,由于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渴求,考上好大学就能改变命运这句话很真实,进而造成了社会和学子们对“名校”根深蒂固的执着。加之长久以来家长和学校为孩子们灌输考进名校就能功成名就,考不进名校就是一败涂地的极端教育观念,致使“复读12年,就想上清华”的故事成为了励志故事。

而当今社会这种固步自封的思想早已不再适用,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人才的成才就业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从近年来的不完全统计,经过正规培训成才就业的占57%,在实践中摔打成才就业的占21%,通过自学成才就业的占13%,出国留学深造的占5%,其它占4%。从数据可以看出当今是一个人才多元化的社会,是否名校毕业早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代社会职业千千万万,在任何一个领域做的优秀都能实现人生价值。

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人生走向成功的一个起点,但考入“名校”,拥有高学历并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对于自己的执念与心结,不妨学会自我反思,从昔日的挫败阴影中挣脱出来,迎接更加精彩的人生。

赵春涛

王玉振 本文来源:商讯 责任编辑:王玉振_jn0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 加载更多新闻

【TED】怎么就你减肥比别人难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