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清华梦”,人才标准是学历还是能力?
近日,一篇《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的报道引发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他的“梦想”应该尊重他的选择。而有的网友却不认同这种“执着”,认为应该在合适的年龄做正确的事。
对于唐尚珺复读12年只想上清华的故事,有网友戏称“我开始读小学你开始读高三,我读高三了,你还在读高三”。那么今天引起网友争论不休的唐尚珺的复读故事,在人才需求日益突出的今天,到底是要唤醒那些痴迷“名校梦”的复读者,还是会成为用来劝说高分学生反复复读的励志故事,在今年实施“双减”的政策的大环境之下,这个故事似乎更显得意味深长。
我相信像唐尚珺这样痴迷名校,多年复读的学子不在少数,这些人中有的已经进入到高校就读,有的还在无限的复读中,为什么我们的学子会对名校有着这样扭曲的“执着”?这还要归根于长久以来教育大环境和家长对升学意义的错误判断。在60、70年代和80年代初,由于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渴求,考上好大学就能改变命运这句话很真实,进而造成了社会和学子们对“名校”根深蒂固的执着。加之长久以来家长和学校为孩子们灌输考进名校就能功成名就,考不进名校就是一败涂地的极端教育观念,致使“复读12年,就想上清华”的故事成为了励志故事。
而当今社会这种固步自封的思想早已不再适用,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人才的成才就业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从近年来的不完全统计,经过正规培训成才就业的占57%,在实践中摔打成才就业的占21%,通过自学成才就业的占13%,出国留学深造的占5%,其它占4%。从数据可以看出当今是一个人才多元化的社会,是否名校毕业早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代社会职业千千万万,在任何一个领域做的优秀都能实现人生价值。
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人生走向成功的一个起点,但考入“名校”,拥有高学历并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对于自己的执念与心结,不妨学会自我反思,从昔日的挫败阴影中挣脱出来,迎接更加精彩的人生。
赵春涛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 197246连云港一地下管道发生炸裂,12345:这属于隐私 不能透露
- 213951公安机关公开通缉10名缅北果敢自治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重要头目
- 313884俄罗斯文工团女兵下雪天给前线壮丁拉小提琴
- 410344多部门回应杨丞琳说河南人爱骗人
- 510332派出所证实:华夏银行天津分行行长坠楼
- 68106国家卫健委:流感不是普通感冒可能有严重并发症
- 76943以军用神秘炸弹轰炸哈马斯据点 在空中分散成数道白烟直插地面
- 86325国家疾控局:除流感疫苗外 重点人群还建议接种这些疫苗
- 116500多图 | 雪花纷飞 美丽北京
- 25475香港特区第七届区议会选举结果11日公
- 34320大快人心事,十份通缉令!
- 43842轻松一刻:如此美味的夜市路边摊,我不
- 53778美国F-16战斗机在韩国演习期间坠毁
- 63368“管道炸裂是隐私不能透露”?连云港官
- 72797美媒:美国务院向国会发布紧急声明要求
- 82762祝贺!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九号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