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中国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数不胜数,不少真实事件流传至今。明朝时期,工部尚书宋礼与汶上“老人”白英合力疏通大运河的故事便名传数百年。其最强有力的佐证,便是位于汶上县的“南旺枢纽遗址”。日前,“遇见济宁”济宁媒体记者创作训练营走进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品味传承数百年的运河文化魅力。
南旺是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一个制高点,俗称“水脊”。大运河经此水流不足,造成了会通河段难以通航的困境。
明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因漕运决定对大运河进行重修。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等奉命疏浚运河。
汶上民间有一水利专家,名为白英,于汶上生活多年,十分了解其地理水势,对于运河的治理早有腹案,他建议“引汶济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礼听从了白英的建议,在戴村筑坝建分水工程,开挖小汶河,使汶水至南旺分水口,还收集疏导汶上县东北各山泉汇入泉河至分水,从南旺入运河,七分向北流,进入漳、卫;三分向南流,进入黄、淮。这样便使得南旺段运河有了足够的水源。
同时,在沽头至临清间建起三十八座闸坝,根据需求调节水量。为了保证充足的水源,白英还建议利用天然地形,扩大会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阳、马场等处的几个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柜",并且设置"斗门",以便蓄滞和调节水量,并开挖河渠,把附近州县的几百处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柜"。
历经数年艰苦卓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南旺分水枢纽建成,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从此500余年畅通无阻。
南旺分水枢纽是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即便在今日,也能称之为妙手之作,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典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2013年,南旺枢纽遗址正式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建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从多方位展示了其历史发展,文字、古石、壁画、雕塑……诉说着南旺枢纽的数百年。最惹眼的便是一套活灵活现的电子模型,可以通过注水、控制水闸,重现南旺枢纽运作的机理,其设计之精妙一目了然。
博物馆外是一片古建筑群,多是后人为纪念宋礼、白英之功所建。
而南旺枢纽的遗址这个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与力量的水利工程如今已经干涸。但河道之宽广,让人不免想象那恢弘场景,站在明代修建的古码头之上,粼粼大运河仿佛就在身前,讲述着数百年历史。
(文:魏本奥 视频:何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