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重度残疾、爷爷今年被确诊淋巴癌、奶奶9月份交通意外骨折、两名困境儿童一个幼儿园,一个小学。爷爷后期的治疗问题如何解决,奶奶交通意外事故的处理,儿童照护、功课辅导……
走进滨州市滨城区市西街道利民社区社工分站,办公室小黑板上的内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利民社区社工分站社工贾淑娜告诉记者,这是前一段时间走访时的一个服务案例。
“这两个孩子本身也是我们的民政服务对象,只是现在我们更精准
为解决基层民政力量薄弱问题,市西街道结合本地特色,立足基层民政工作需求,于今年7月,率先实现全市首家街道“三站合一”的民政综合服务站的建设,即以社会工作服务站为统领、融合社会救助工作站、未成年人保护站职能,并摸索出“1346”工作模式。
与社会组织“比邻而居”,与专业力量“零距离”接触,激发社工站最大的服务效能
“作为社工站,最终着力点要放在“服务”上,服务离不开专业的社工机构和专业社工人才,我们街道社工站与各社会组织“比邻而居”,与专业力量“零距离”接触,以激发社工站最大的服务效能。”市西街道 人大工委主任方云告诉记者。
据了解,市西街道社工站办公场所也是市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一楼到四楼包含充裕的办公空间、大中小型会议室、心理咨询室、文体活动室等;同时有众多优秀的社会组织在这里入驻,业务领域涵盖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等,目前共有4家专业社工机构,36家公益组织,发挥整合社会资源的辐射作用,培育壮大基层为民服务队伍。
“我们将街道社工站落地于此,正是为了充分链接这里的场地资源、组织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为更好地服务民政服务对象提供资源支撑。”方云表示。
党建引领为核心,建设“1346”有效探索,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今年以来,市西街道民政工作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探索“一个目标任务,三项机制推动,四个清单规划,六大体系保障的“1346”工作模式,以重点开展“4+N”服务领域工作即社会救助、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城乡社区建设、养老服务及各试点社区特色服务总要求,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站、社会救助工作站、未成年人保护站“三站合一”职能,打造街道级社工站建设的标杆。
市西街道社工站在全市率先建构“街道社工站--社区社工分站--网格社工室”三级联动机制。持续完善社区党委与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资源五社联动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开发运用政校社联动机制,借助社会组织创业中心高校实训基地平台,不断提升社工人才队伍能力水平,为社工站建设提供专业支撑。
同时,社工站制定责任、需求、资源、项目四个清单规划。落实专业运营、定期督导、运行监管、周期评估、终极考评、品牌推广六大体系保障。
截至目前,街道社工站、六个社区社工分站(分别是利民社区分站、彩虹湖社区分站、兴民社区分站、康民社区分站、双湖社区分站、碧林社区分站)已经完成站点打造以及实现日常运营。每个站点均配备专业社工2名,共计14名驻站社工。2021年底将实现社区社工分站的全覆盖。
社工分站围绕辖区居民需求开展“一站一品”,让服务更暖心
市西街道社工站根据各社工分站的实际情况,围绕辖区居民需求,开展有针对性项目服务,坚持“一站一品”的建设原则,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品牌服务项目,打造出“利民乐居”“彩虹之星”等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为民服务品牌。
走进彩虹湖社区社工分站,传统文化传习室里,剪纸、扎染、葫芦烙画等一件件非遗作品映入眼帘,“这是我们为残疾人开设的非遗手工课程,通过快乐工疗既可以弘扬非遗文化,还能助力残疾人文创产品开发,让残疾人在培训基地专业团队管理下,实现自我造血,让服务群体部分残疾人可以实现就业。”彩虹湖社工分站负责人宋磊告诉记者。
像彩虹湖社工分站一样,利民社区分站结合“利民乐居”服务品牌,开发设计“小利、小民”卡通人物,“社工马上帮”热线等,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社工,有困难找到社工,有资源联系社工。
目前各社区社工分站开展的特色项目涉及:双拥工作站、孤困儿童关爱保护、“安心课堂”、居家养老、棚改社区治理、文明创城、抗疫志愿服务、应急救援等,真切回应到群众所需所盼。真正将民政综合服务站打造为每个困难群众遮风挡雨的“家”。
街道社工站建设,是“民政工作+社会工作”的有效探索,使原来基层服务资源匮乏、形式单一、条块分割、各自发力的格局,转变为资源整合、内容丰富、多元共融、众力齐发的新局面。接下来,市西街道将借助街道社工站—社区社工分站—网格社工室三级服务平台的建设,将基层服务触角进一步延伸到户到人,真正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同时做好基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扩大为民服务资源,最大程度的提升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 张贵英 通讯员 潘妍君 董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