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田野中,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寿光市文家街道0.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地基已夯牢,当前正进行道路硬化,施工现场紧张有序推进,连片打造的高标准农田已初见规模。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下称:高标农),是指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高点定位,以点带面
助力乡村振兴
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家街道高标准规划,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将“0.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突破西城”战略中农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项目总投资1589万元,总面积1.3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0.8万亩,规划节水灌溉面积0.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6万亩。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的粮田。项目将惠及街道中南部3个片区的12个行政村,受益人口约11000余人。
事预则立,凝心聚力
绘就“振兴蓝图”
街道紧抓项目实施机遇,成立了高标农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就设在田间地头,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总支书记一线抓,业务人员具体抓”的强大工作合力,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021年开春伊始,街道高标农建设指挥部全体人员,带着设计公司走村入户,耗时三个多月,一步一个脚印踩遍了12个村田间地头,看现场、提建议、敲方案,听民情、察民意、办实事,经过反复推敲讨论,最终确定“设计蓝图”,为高标准农田项目顺利施工做好全面准备工作。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街道分管农业刘忠诚介绍,“项目的建设,可有效改善和消除辖区内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乡村振兴,铺一条平坦的大路,让咱们辖区的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农业开发带来的实惠。”
厉兵秣马,协作奋进
抓牢高标高质
根据项目规划,高标农将整修生产路6.48km;铺设灌溉地下水渠管道37km,配套给水栓及保护措施972座,改建管涵桥6座;布设架杆低压线33km,高压线3km,变压器23台;种植部分防护林。
今年9月底,0.8万亩高标农破土动工,为了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成本等综合效益进行高效统筹,文家街道联合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工程设计方、管理方、施工方、质检方,以及相关村党支部书记,心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始终把安全、质量放在项目建设工作的首位,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相关制度,确保制度到位、责任到位、管理到位、监督到位,努力将高标农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
每周定期举行碰头会,对于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当场拿出解决方案;对于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各部门分工协作协调解决。始终坚持劲头不松、标准不降、速度不减,大干快上、攻坚克难,确保按期完成工程建设。
“高标农项目开工以来,自南向北稳步推进,当前道路施工将在11月10号前完成,全部工程将于11月30日前完工,可确保冬季生产和春耕两不误。”项目负责人张永吉介绍。
目前,已经完成施工的道路,原本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水泥路,直接与公路连接,可保障中型以上农业机械进出田间作业,为农业规模化、农场化种植奠定了基础,还极大方便农产品运输,惠民于田间,便民在地头。
拥抱变革,开创新局
力促降本增效
高标农,就是将堵塞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通开,对农业生产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通过实施高标农,可使辖区“路网、林网、沟网、管网、电网”得到彻底改造与治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高标农项目可实实在在为农民朋友降本增效。降本方面,全年水耗预计减少约13万立方米,电耗预计产生节能效益约2万元;节水灌溉工程节地效益约8万元;用工与时间成本大幅降低,每年省工约400个,省工效益约3万元。增效方面,通过种植条件改善以及科技推广应用,每年可增加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产量约95万公斤,增加蔬菜产量约204万公斤,经济效益约220.9万元;以及部分林网建设效益。
群众满意就是高标农的建设目标
“以前每逢雨季雪季,生产路就会踩成烂泥塘,干农活就是在稀泥里摸爬滚打,韭黄割好了却运不出去,真是急得跺脚,没啥好办法,只能一捆一捆的人工背出来,太累人!”南官桥村韭黄种植户穆成良感慨道,“现在这条生产路投用后,下地干活畅通无阻了,雨天雪天都不怕了,咱们街道的幸福路啊,真是越走越宽敞!”
“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民生,温暖民心”这就是文家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初心使命,街道将继续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让田间地头拥有“高颜值”的田园风光,让基础设施拥有“高科技”的引擎核心,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文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