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颤巍巍的手,打开了尘封多年的包袱,一枚枚带着久远气息,但仍闪闪发光的军功章随之映入眼帘,穿过岁月的斑驳,仿佛还能从中闻到那硝烟的味道,听到那嘹亮的军歌,让人传唱,永不停歇……
10月14日,记者来到我市97岁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老功臣郭福贤的家,老人随是年近百岁,但仍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他用因受枪伤而致残的手,打开了珍藏军功章的包袱后,向记者娓娓道来,那一段至今使他难忘也很少提及的“秘密”。
百转千折,终于找到穷苦人翻身的出路
郭福贤出生在牡丹区沙土镇郭庄村一个贫苦家庭,因为父亲不愿当国民党的兵,而惨遭迫害致死。为了生路,郭福贤6岁那年,母亲带着他们兄弟3人,靠着乞讨走上了“闯关东”之路。2年后,吃尽苦头的一家人才走到了辽宁省原新金县(现为大连市普兰店区)。靠着当地好心人的收留,郭福贤一家才算能安稳下来,小小年纪的郭福贤也靠着为当地富户养猪成了一名“小猪倌”,此后,郭福贤陆续放过牛羊,当过瓦匠,虽然常常受到欺负,但也总算能挣一口吃的养活自己。
“1945年8月,我在当地加入了革命队伍,穿上了军装。”郭福贤回忆,因为闯关东时得过伤寒病,以及长期的营养不良,所以整个人还是比较瘦小,刚入伍时还没有他手中的“三八式”枪高,也因此,被编入警卫营负责勤务工作。
“终于找到了咱穷苦人的出路,能挺起腰杆子做人啦,再也没人敢欺负咱啦。”入伍后,郭福贤因不怕苦不怕累,多次出色完成战斗任务,第2年就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胜利,鞍海战役中身负重伤
1946年5月,鞍海战役打响,郭福贤所在连队,对敌人封锁的一处铁路线发起进攻。战斗打响不久,敌人的一处碉堡突然开火,密集的火力网把战士们压制在空旷的铁路线附近无法动弹,伤亡惨重。
郭福贤回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如果不炸掉敌人碉堡,很可能就要全军覆没。他和几名战友临危受命,组成爆破小组,从铁路线下一跃而起,冲向敌人碉堡,可刚跨过铁路线,一发子弹便打穿了郭福贤的胸膛,一股热流瞬间传遍全身,他向中电一样应声倒下,在郭福贤昏迷前,他还清楚地听到战友们喊道,“为了胜利,一定要拿下敌人碉堡!”。
这次战斗,最终在战友们的英勇作战下取得胜利,郭福贤荣立二小功一次,转入后方医院进行治疗,经检查才发现,那颗穿过他胸膛的子弹距离心脏只有几厘米。经过近3个月的治疗,郭福贤出院后回到了连队,并被提拔为副班长。1946年11月,在新开岭战役中,郭福贤表现出色,英勇杀敌,在战斗中俘虏了一名国民党团长,并再次负伤住院,出院后被提拔为班长,保送原东北军政大学深造。
塔山阻击战,因为“蒸虱子”逃过一劫
1948年9月,正在原东北军政大学深造的郭福贤接到紧急命令,结束学习即刻返回原部队担任副排长。而此时的郭福贤还不知道,他将参加的是辽沈战役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党史、军史中永不能磨灭的印痕——塔山阻击战。
“敌人炮火来了咱们还能躲躲,这米粒大的虱子咬起人来,那真是受不了。”郭福贤回忆,1948年10月上旬,他所在的连队进入塔山阻击阵地,坚守几个昼夜后,敌人攻势略显迟缓。趁着战斗间隙几名战士提议,到山下村里借口锅,蒸一下藏在衣服里的虱子。
“还没穿上衣服,山上就响起了枪炮,我们几个飞奔回阵地,只见刚才构筑的防御工事,已被敌人的炮弹炸毁。”郭福贤当时心中一惊,心想这是虱子救了他们几个人一命啊,但这种想法转瞬即逝,随即便迎上敌人炮火,在弹坑里继续阻击敌人。
“我忘了啥,也忘不了那些牺牲的烈士。”回忆起这场战斗,郭福贤老人眼中不觉湿润了,他口中断断续续地说着那些烈士名字,因为老人略显激动,记者并没有听清,考虑老人身体状况也没有继续追问。而记者了解到,塔山之战的胜负,不但关乎辽沈战役的进展乃至结局,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自此以后解放战争的进程。
此后,郭福贤老人跟随部队转战了大半个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他们进怀柔驻北京,过黄河跨长江,唱着嘹亮的军歌,踏上了一路向南进程,直到解放了广东汕头南澳岛、南鹏岛,老人所在部队才停下了脚步,就地驻防,这一驻就是6年。
1956年,郭福贤老人以正排职转业回到菏泽,重新踏上了那个阔别了近30年的故乡。谈及当下生活,郭福贤老人笑了,笑得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