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尹慧萍代表市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了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
文化旅游融合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坚持以做活“牡丹”文章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文旅资源高质量开发、高水平利用,全市文化旅游业实现较快发展,“牡丹之都、花样菏泽”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
坚持规划引领、政策驱动,立足资源禀赋,彰显区域特色,实施重点突破,科学谋划、促进、保障全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菏泽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20——2025年)》《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意见由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实施。《菏泽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1-2030年)》和“6个专项规划”由市政府印发实施。《菏泽市文化旅游发展三年攻坚行动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方案》印发。
在全省16市率先颁布《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基础上,《菏泽市旅游促进条例》《菏泽市文物保护条例》已纳入立法调研,正加快起草进程。
在对接市里相关规划和方案的基础上,各县区也加强了发展谋划和政策保障,单县率先启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并印发了《关于打造全域旅游高地的实施方案》,鄄城县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名县的实施意见》,郓城县印发了《郓城县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意见》,巨野县启动了《巨野县全域旅游规划》编制等,日益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为菏泽文化旅游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势头强劲
按照“创意策划一批、提档升级一批、推动在建一批、竣工运营一批”的总体思路,紧紧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积蓄后劲。
🔺一是做好谋划储备。《菏泽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1-2030年)》立足我市资源禀赋,针对大众旅游时代文化旅游消费市场需求,创意策划了牡丹花街、黄河原乡、彭湖湾、麟州古城、鲁西南堌堆文化园等24个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项目,对曹州牡丹园、孙膑旅游城、黄河故道风景道、单县浮龙湖旅游度假区等一批现有景区和项目提出提档升级意见。
🔺二是加快投产达效。据统计,近三年累计签约、培育特色文旅项目110个,总投资超611亿元。去年,巨野白虎山天池风景区、郓城水浒故里旅游集散中心、定陶汽车小镇国际赛车文化旅游项目、曹县华夏部落文化旅游区、曹县花海田园特色小镇等6个项目入选全省2020年精品旅游产业优选项目,牡丹区“熊出没”乐园、定陶区中华商圣文化园三期2个项目入选2020年“双招双引”重点旅游项目,数量居16市第一,投资完成率位居前列。“郓城水浒好汉城四期”入选“好客山东”十大文旅招商项目、获得省级贷款贴息资金120万元。成武县抢抓国家宏观政策机遇,争取到国家专项债券项目资金5000万元,加快了文亭湖风景区建设步伐。
今年,又有华夏部落文化旅游区、白虎山天池风景区、曹州古城3个文旅项目入选省重大项目,浮龙湖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获得专项激励资金95万元。
🔺三是推动提档升级。曹州牡丹园、郓城水浒好汉城、金山文化旅游区、单县浮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步伐加快,参与性、体验性产品和服务项目日益丰富,文化内涵、旅游品位得到新提升。单县幵山景区通过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省级专家评定,郓城泰舟酒店获评四星级旅游饭店。
三、旅游产品综合供给水平不断提升
发挥旅游综合性产业优势,实施“+旅游”,赋能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度。
🔺一是旅游新业态不断丰富。文旅联合发改、教育、工信、卫健、体育等部门先后印发了《菏泽市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菏泽市市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菏泽市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菏泽市市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今年共评选出研学、康养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各类示范基地50家,示范评选工程激发了各行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加快了旅游新业态培育步伐。
定陶“鲁西南记忆温泉康养基地”、“郓城水浒好汉城武术基地”、巨野“国花酒庄”分别获评首批山东省康养旅游示范基地、首批山东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第三批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7家单位(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曹县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湖西教育基地、单县湖西小延安张寨红色旅游基地、郓城县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郓城传递红色文化博物馆、鄄城县董口镇军屯马本斋纪念馆)获评山东省红色研学基地。
菏泽金街入选第二批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并成功举办“赏盛世牡丹,逛万达金街,品菏泽特色美食”“非遗美食 寻味曹州”2021菏泽市非遗特色美食大赛等为主题的“家乡好街·请您来逛”活动,消费场景打造不断升级。
开展七个“十佳”(“十佳文化旅游新业态示范基地”“十佳乡村旅游点”“十佳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十佳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 “十佳演艺剧节目”“十佳阅读空间”“十佳城市数字影院”)评选工作,以“十佳”评选带动全市文化旅游业态融合、品质提升。
🔺二是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强化规划引领、典型引路、龙头带动、融合发展等举措,推动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巨野县前王庄村进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并与成武县刘庄一起,获评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精品旅游特色村)。全市获评山东省乡村旅游强乡镇31个,山东省旅游特色村77个,山东省景区化村庄10个。
🔺三是全域旅游创建取得突破。单县举全县之力,四年如一日,抓全域旅游创建,在第二批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额压缩力度较大的情况下,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我市全域旅游发展蹚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四、牡丹文化旅游节影响力不断增强
把办好牡丹节会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创新思路举措,推动牡丹节会与文化旅游、城市品牌有机融合,努力让更多人爱上牡丹、走进菏泽。尤其是今年,坚持大众化、市场化、产业化、人文化、国际化“五化并举”,将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和牡丹节融合举办,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节会,有力提升了菏泽形象和声誉。
🔺一是树牢整合理念。在传统游园赏花的基础上,整合艺术展览、文化展演、体育康养等元素,同步举办名家艺术作品展,推出大型水上实景剧《曹州吟》和旅游演艺舞台剧《牡丹传奇》,节会档次明显提升。
🔺二是激发创新动力。坚持把创新理念体现在办会方方面面,比如,开展“云赏牡丹”活动,过百万网友在线体验了一场精彩的牡丹视觉盛宴;探索设奖办赛,极大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外地游客一下高速便能获赠一支牡丹花,造型独特的牡丹冰激凌等,都赢得了广泛点赞。
🔺三是坚持开放胸怀。“花开盛世”牡丹系列奖项评选面向全球征稿,共收到参赛作品3万多件,最终市外获奖作品占到70.4%,参赛者交口称赞,这在菏泽历史上属于空前,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力。今年牡丹节会期间,累计有130余项精彩活动轮番上演,200余万外地游客共赏国色天香,实现旅游收入近70亿元;“花开盛世”牡丹文化艺术展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了15万余名市民和游客现场参观,来菏泽采风的书画、摄影等艺术界省级及以上会员近800人。
五、旅游营销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以“牡丹之都 花样菏泽”为引领,在完善内涵体系、丰富营销内容、拓宽传播渠道、优化推广模式等方面深耕细作,营销推广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国内国际联合发力,加强主流媒体宣传。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开展城市品牌战略宣传,在省级电视台录制播出“花样菏泽”专场文旅节目。参加《中国推介》栏目,通过Twitter、Facebook等海外主要新媒体平台向全球华人推介菏泽。
🔺二是线上线下紧密结合,丰富推广活动形式。以数字化营销为导向,构建“菏泽文化旅游”新媒体矩阵。累计发布视频、图文近6000条,阅读量超2200万次。“游购菏泽,惠享精彩”牡丹之都优品荟被省厅评为宣传推广典型案例、网络营销创新案例。
🔺三是聚焦文旅品牌打造,完善营销体系建设。建立“1+9+N”的文旅品牌体系,将“牡丹之都 花样菏泽”确定为菏泽市文化旅游形象宣传语,在央视形象宣传广告中正式推出。发布菏泽文化旅游形象宣传片《正是菏泽》,第一周播放量即突破1000万次;推出《菏泽文化旅游指南》《祖国有朵菏泽花》旅游手绘图等,多元展示菏泽文化旅游新形象。
🔺四是融汇推广文旅资源。成功发布了以“牡丹之都 花样菏泽”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百部微视频。视频以底蕴厚重、多彩多姿的特色文化为魂,采用风光片、专题片、人文纪录片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全面展示城市鲜明个性,着力形成菏泽独特的视觉识别效应,是海量推介菏泽文化旅游资源的一次创新性尝试。视频以平均每周一部的频次,将利用两年的时间全部推出。山东新闻联播对项目发布会进行了专门报道,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大众日报客户端等20余家主流媒体先后播出。
🔺五是研发“牡丹之都 智游菏泽”智慧文旅小程序。实现了菏泽文化旅游全要素信息化,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一站式智能服务。“牡丹之都 花样菏泽”城市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
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新时代文化旅游工作,首要的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重要论述作为强大思想武器,用以定向领航、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更加自觉主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全面塑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
▲必须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它领域融合互促,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必须发挥市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着力汇聚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是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
动和促进需要进一步加强。衡量旅游发展的几个关键指标,如游客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等尚处于全省第三方阵,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旅游服务品质有待提升,旅游智慧化建设还需加快,政府对于旅游业的推动和促进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高品质旅游吸引物总体比较少。
高等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较少,4A级景区只有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只有1个,牡丹主题游“旺季过旺、淡季过淡”,缺少王牌和爆款项目,旅游目的地建设任重道远。
三是旅游要素支撑不够有力。
“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对于旅游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游”缺少高品质旅游吸引物,“住”缺少特色民宿,“吃”缺少品牌整合,“娱”缺少“好玩的”项目和新奇的体验,等等。
四是旅游发展缺少整合。
我市提出深度开发“红色、黄河、牡丹、水浒、非遗、祖源”六大品牌文旅资源,但红色、黄河等跨区域类资源的开发还没有真正破题,需要市级层面进一步加大统筹和推动力度,需要各县区进一步提升认识,提高站位,加大投入,高水平谋划,大力度推进。
以上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下一步,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提出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聚力攻坚精品文旅项目、新业态培育、品牌创树等七大领域,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牢抓实精品文旅项目建设。提升高品质项目的创意谋划力度,分类推进现有项目建设,推动文化旅游向精品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二是倾力打造六大核心IP。按照《菏泽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20——2025年)》要求,深度开发“红色、黄河、牡丹、水浒、非遗、祖源”6大品牌资源,策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力争打造成为代表菏泽城市形象的六大核心IP。
🔺三是全力推动融合发展。延展“大格局、大文旅”工作理念,实施“+文旅”“文旅+”,推动文化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赋能发展,力求在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游、康养游和夜间旅游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四是凝聚文旅发展合力。始终牢记党委、政府对于文化旅游发展的期待,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凝聚各级各部门力量和智慧,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共商共建,力争形成新时期文旅繁荣发展的大合唱。
来源:菏泽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