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深秋注定与众不同。
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强调黄河三角洲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农业开发,都有战略意义。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对中国粮仓、中国饭碗也能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营视察,是东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激发了东营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对东营的关怀厚爱和殷切期望。
抓牢种子这颗“农业芯”——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看到自己带领的科研团队培育的苜蓿、大豆优良品系得到总书记的认可,很受鼓舞。”市农科院盐生植物与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徐化凌深有感触,“良种好比信息产业的‘芯片’,种业创新事关粮食安全,事关中国人的饭碗能否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但种业创新周期长,通常需要10至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滨海盐碱地种业创新又是种业创新的难点和制高点,不止要解决盐和碱的问题,还要兼顾解决春秋季干旱、雨季内涝、土壤板结瘠薄的问题,在盐碱地上培育高产、稳产、优质的良种更是难上加难。育种创新需要耐得住寂寞,必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我市扎实推进种业创新,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盐碱地农业由改良土壤向适应土壤转变。今年以来,建成农作物品种试验基地5处、新品种展示中心4处,新培育种子企业3家,中紫4号水稻通过审定,海参新品种“华春1号”已上报农业农村部审批,有望成为我市选育的第一个水产新品种。澳华生科建成国内领先的奶牛体外受精胚胎实验室。利津六和成功选育“中新白羽肉鸭”,打破国外品种垄断,成为市场主流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3%。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粒小小的种子,对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起着关键支撑作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中心科技创新科副科长王文慧表示:“近年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高度重视种业创新发展,规划建设了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并依托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山东基地等开展研发培育,一些水稻新品种应运而生。中科发928、盐黄香粳等品种集成了父母本的优良性状,植株长势健壮,抗倒性强,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为整个盐碱地粮食生产、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非常好的保障作用。接下来,将通过种业产业的创新发展,更好地为发展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装上‘芯片’。”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市充分发挥省黄三角农高区、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市农科院创新引领和科研平台作用,突出耐盐作物良种选育、野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广应用盐碱地现代农业前沿技术。目前,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进展顺利,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中科院黄河三角洲生态草牧业先导专项、中农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山东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序实施。依托市农科院,建设水稻、棉花、食用菌、杂粮等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0处。
由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选育的耐盐碱作物长势良好。据了解,中心通过转变育种观念、转变技术策略的方式,重点选育耐盐碱的粮油作物、牧草和中草药,示范推广9.2万亩,亩增效益15%—20%。 记者 田雨 报道
“构建管道节水降盐新模式,推广应用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精准施肥技术,开展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行种植制度改革,增加植被涵养生态……”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罗守玉向总书记汇报,得益于农业科技的“神奇之功”,省黄三角农高区走出了一条盐碱地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路子,昔日的“不毛之地”变为年轻的“希望之地”。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智能科技代替人工操作,生产环节、作业标准精确衔接,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农民成为知识性的职业农民。近年来,我市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激光平地机、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等智能农机装备广泛应用,粮食生产实现高水平全程机械化,大蒜、棉花全程机械化实现突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72%,居全省前列。5个县区已全部创建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奶牛养殖全部实现机械化,华澳大地等6家牧场实现智能化管理。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率达到75%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黄三角农高区视察时,凝视着东营广袤的土地和田野里正在耕作的农业机械,我备受鼓舞,立即将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向全市农机系统进行了传达。作为一名农机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立足黄河三角洲大平原资源优势和规模化经营程度高的特点,适应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弱项、补短板,大力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在盐碱地开发利用中,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再立新功。”市农机化管理科科长王中文信心满满。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让现代农业绿色生态高效
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而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2019年,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有多少汤泡多少馍”。10月22日,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节水。
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罗守玉正在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查看藜麦生长情况。 记者 田雨 报道
考察当天,在现场看到省黄三角农高区“管道节水降盐”的做法,总书记表示赞许。“过去调控土壤盐分,可以用‘深沟大壑’‘大水漫灌’来概括,现在则是用‘管道’代替了过去的‘渠道’,一条小沟代替了过去的10米宽深沟,一亩地用20多方水就足够了。采用这一新模式后,农高区盐碱地土壤盐分从4‰—6‰稳定下降到3‰以下,由中度盐碱地降为轻度盐碱地,节约淡水38%以上。”罗守玉向总书记汇报。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我市印发《开展黄河滩区种植业绿色发展试点的通知》,在垦利区、利津县建设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万亩试验示范基地,沿黄滩区粮棉作物全面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出台《关于鼓励支持有机肥使用的通知》,按购买使用商品有机肥200元/吨标准给予补贴,推进绿色种植,提升产品品质。
“总书记的到来,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奉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幸福。为提高水稻品质和效益,我们开展了盐碱地水稻优化施肥、缓控释肥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实现了减肥减药提质增效;连续三年开展了水稻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验示范,今年将大面积扩展到黄河滩区小麦玉米种植上。”市农科院研究员娄金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耐盐碱植物的开发利用研究,提高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大对水稻、大豆、苜蓿、棉花等耐盐碱作物的全产业链研发攻关力度,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考察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时,深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详细了解柽柳、芦苇等本地耐盐碱植物树种,给我们生态保护工作者很大鼓舞。”河口柽柳林场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王秀林说,“柽柳作为一种重要乡土树种,既耐盐碱、干旱,又耐水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将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生态修护力度,做大做优柽柳产业,努力实现柽柳产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