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胶州市人社局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的要求,牢牢把握“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创新发展”的工作总基调,以“五进三送”(进街道、进机关、进社区、进行业、进企业,送法律、送案例、送建议)活动为抓手,坚持劳动调解重培训、劳动监察重联动、劳动信访重分类、劳动仲裁重源头“四位一体”工作原则,奏响了和谐劳动关系最强音。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形势下,全市呈现了群体性案件、劳动仲裁案件、工伤认定案件、工伤补偿争议案件下降和先行调解率上升“四降一升”的良好态势,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国劳动保障报》、《山东工人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活动组对我市“五进三送”活动给予高度肯定。
一、 劳动调解重培训,“五进三送”帮助企业把脉开方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关系矛盾也进入了凸显期和多发期,突出表现在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损害职工利益的现象仍较突出,集体停工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加强对企业的调解指导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社局以“五进三送”活动为抓手,通过“四训”(轮训、点训、集训、面训)模式,为企业送法律、送案例、送建议,达到了“找病灶、送药方、解病痛”的目的。一是集中式轮训强素质。把提高劳资人员的业务水平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成立由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伤认定、劳动关系四支队伍业务精英组成的培训宣讲团,对全市调解组织、镇(办)、相关机关事业单位政工、劳资人员进行全面轮训,为其输送劳动人事法律法规及社会保险新政策,明晰劳动人事争议新形势,工伤预防新任务,劳动关系新动态。截止目前,共举办培训12期、986人次,现场解答问题73个,收集意见建议38件,劳资人员的业务水平明显提升。二是座谈式点训增意识。把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着眼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者的知法、守法、用法意识,避免和减少劳资纠纷的发生,人社局因企施策,结合真实案例,通过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培训,增强了培训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例如,在机械加工类等工伤案件多发企业,注重强化近两年结案案件的大数据比对,通过分析工伤案件多发原因,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再例如,在新成立的企业,注重对《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政策的解读,确保企业在成立之初就踏上规范经营的道路。三是巡回式集训提能力。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同行业企业的监督、培训职能,人社局在17家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建立二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每个调解委员会配备3名调解员,对所有调解员进行培训,确保调解员全部持证上岗。同时,注重对调解员的经常性教育,通过对各协会、商会近两年以来发生的劳动监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伤等案件数据比对分析,找出同行业薄弱点,提出具体意见建议,实现了矛盾隐患化解在行业内部的效果。四是点单式面训促发展。随着“五进三送”活动的深入开展,主动邀请人社局进行巡诊把脉的企业越来越多,人社局按照“缺什么、补什么、急需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对企业进行个性化、点单式培训,确保培训内容更切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和管理要求。例如,青岛软控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个别员工出现违规违纪行为,请求人社局帮助提供合理化解决方案,人社局从规章制度制定的程序和要点入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生产管理需要,对企业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妥善化解了一起群体性矛盾纠纷。
二、 劳动监察重联动,三个联动机制凝聚工作合力
着眼于避免劳动监察中出现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的现象,人社局贯彻《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要完善多部门综合治理和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的精神,创新“三个联动”工作机制,确保了案件及时准确解决。一是内部联动添活力。面对信访突发事件时,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信访、劳动争议仲裁等共同介入,局属就业、社保等科室积极参与,提供政策咨询、待遇测算、职工安置、相关手续办理等工作。二是上下联动增效力。充分利用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管理优势,发挥镇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旦出现群体性事件,镇办向上获取人社局支持,人社局全方位指导基层劳动保障人员妥善办理各类信访案件,对下安排村居企业开展维稳工作,确保了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三是部门联动聚合力。面对重大信访案件,实施部门联动执法。与公安局、检察院建立联席工作会议机制,定期探索、调研、完善关于重大案件的联合联动、预警机制,保证了信访案件化解的及时性、有效性。与法院、工会、企业家建立联席调节机制,对重大案件及时协调,妥善化解,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截止目前,通过部门联动机制,妥善处理世原鞋业、安基电力等10多起由于企业逃逸引起的职工群防案件,涉及来访人员2013人,挽回经济损失8665万元。
三、 劳动信访重分类,三项处置模式实现诉访分离
新出台的《山东省信访条例》规定了信访工作应当遵循“诉访分离、分类处理”的原则,着眼于将这一原则做实做细,人社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市领导批示件等10个渠道转办交办件统一录入“局OA办公自动化系统”,根据“局长批办、协调中心分理、责任科室承办”的网上办理流转机制,按照“诉访分离”的原则,对信访问题分三类处置:一是依法处置。对涉及到欠薪欠费、带薪休假、加班费等来访事项,由中心下设的劳动保障监察依法受理;对涉及到确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双倍工资等来访事项,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依法受理并按法定程序依法处理,处理结果由信访科归口反馈。今年以来,共进行依法处置1802起,占信访总量的54.8%。二是信访处置。针对涉及长期历史遗留、超出法律法规办理时限等案件,由信访科牵头,分管领导调度市相关部门、局属相关科室,形成处置意见报局办公会研究,特殊案件报市领导审阅,并与信访人沟通后归口反馈。今年以来,共进行信访处置151件,占信访总量的4.6%。三是政策性处置。针对就业办理、保险征缴、干部人事考录、档案管理等政策性咨询工作,由相关负责科室做好解释调处工作,与信访人沟通情况和处理意见报信访科后归口反馈。今年共处置政策性案件1335件,占信访总量的40.6%。通过人社信访案件的网上受理、网上分案,实现了对办案过程的动态跟踪管理,强化了法治在信访中的引领作用,让人民群众的合法群益在法治中得到有效保护。
四、 劳动仲裁重源头,四级调节组织力促矛盾就地化解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指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要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面对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的特点,胶州人社局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抓牢源头防治,推动“市—镇(办)—工业园区(村居)—企业”四级联动,确保矛盾纠纷在基层一线就地化解。在市一级,成立市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建立市级层面联动调解室,与法院、司法、政府法制办等机构对接开展联动调解工作;在镇(街道)一级,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配备39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的专职调解员,负责调解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工作。创新推出“首席调解员”制度,聘任35名首席调解员负责组织调处辖区内劳动人事纠纷;在工业园区(村居)一级,成立工业园区(村居)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为18个工业园区、28个社区居委会以及413个有企业的行政村内各配备1名兼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在企业比较集中的有条件工业园区,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办公室。在企业一级,成立企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在全市100家规模以上企业成立了调解组织,统一制度,统一标识,就近、就地调处。四级调节组织级级互动,层层相接,做到了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人做调解工作,构建了无缝隙全覆盖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今年以来,全市共处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343起,基层调解组织调节成功608起,占案件总数的45.3%。(通讯员: 牟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