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山东大学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日,山东大学联合济南市科学技术局、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济南)等机构在“百廿山大强校兴国”主题下举办了“首届(2021年)山东大学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征集评选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挖掘能够直接服务社会创新发展、可实施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并在后续工作中主动做好这些成果的推介。
这项活动经过长时间酝酿,分四个阶段进行。
征集阶段:今年4月-6月份,征集工作完成,共征集到材料学院、机械学院、控制学院、晶体所、微生物研究院等16个学院(所)的35个项目,涉及新材料、高端化工、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环境保护、智能装备等领域。
初评阶段:9月15日完成初评,确定了前20强项目。
终评阶段:9月28日,通过“路演+答辩”的方式进行现场评审。评审专家组由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中科院、高校、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的专家组成。在终评期间还组织了广大师生进行网络投票。最终,评选出山东大学“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
发布阶段:10月15日,山东大学迎来120周年华诞,在此前后,山东大学“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将择机发布。
此次活动吸引了山东大学众多优秀项目踊跃参评。
比如:机械学院谢宗法教授团队研发的“全可变液压气门技术”,采用泄油时刻智能可调的控油装置实现“全可变气门技术”,中国内燃机学会20年评价该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潍柴、北汽等汽车公司已完成功能验证工作,装机证明该技术使汽油机热效率提高5-10%、柴油机提高3-5%。该技术不仅适用于传统汽柴油燃料领域,同样适用于天然气、氢气和氨气等低碳和无碳燃料的燃烧,对车用动力达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于晓强教授团队研发的“用于肿瘤快速病理诊断的双光子荧光探针”,采用原创的组合荧光探针快速精准成像病理组织,首创“仁核面积比”作为新型量化诊断指标。经齐鲁医院60例肿瘤患者双盲临床检测,诊断正确率为100%,已获国家14项发明专利授权。本成果将打破世界上临床术中病理仅凭HE染色孤证诊断的百年困局,提高术中诊断准确率,惠及每年全球近六百万、我国百余万肿瘤患者。
另外,固废协同利用方面的“拜耳赤泥基绿色岩土工程材料”和“固废绿色材料化技术”以及被誉为第四代半导体—超宽禁带半导体β-Ga2O3单晶衬底等项目表现也非常抢眼。
众多优秀成果的不断涌现,响应国家号召,植根于齐鲁大地,与国家战略、国计民生紧密相连;在山东大学党委的顶层设计下,各部门、各学院、各平台,教授专家、广大师生心无旁骛扎身科研,服务产业,最终推动着一项项高水平成果脱颖而出。
近年来,山东大学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以创新求发展,以改革促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改进科研组织模式,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政策方面,根据国家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形成了完备政策体系。在体制机制方面,积极落实服务山东战略,打造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三位一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发挥学校“一校三地”的办学优势,形成 “三地服务三核”具有山大特色的技术转移体系。
山东大学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科技合作大幅增长,服务社会能力增强。近三年,山东大学横向经费与合同立项情况整体快速发展,每年签订横向合同约850项,合同额平均约5.43亿 ,实到款平均约3.43亿。百万元以上项目325余项(其中,1000万元以上30余项)。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向好,重大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实现跨越。近三年,山东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签订110余项,合同金额3亿余元,实际到账经费近2.5亿元(含团队股权);其中,千万级项目11项,胶体中心陈代荣教授团队“氧化铝特种陶瓷材料及相关应用”项目以6000万元交易价格落地济南。三是校地校企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端产学研合作。近三年,推动已签约共建平台110余个,合同额近7亿元,重点推进山东大学日照智能制造研究院、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等30余个千万级平台建设。同时,山东大学主动谋划,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成果推介与经验交流,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2019年6月学校实施了“山东大学科技成果直通车行动”, 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新模式,为校地校企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和成效的取得,为山东大学举办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评选活动积累了良好经验,也为征集评选优秀成果的转化探索出成功路径。山东大学将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知识产权机构、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山东大学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评选活动”常态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科技强国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山大智慧,做出山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