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一条题为《运沙车侧翻市民徒手刨沙救人》的短视频,在社交网络迅速刷屏。这条视频的传播,也将事件发生地淄博乃至山东,继“山东人都不说话的吗”之后,又输出了“山东人从来都不会袖手旁观”这一人物画像。山东人的“人设”,也因此变得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刨沙救人的事情,发生在9月24日。一辆满载沙子的农用三轮车,在淄博高新区一路口侧翻,将旁边骑乘电动车的两人埋住。危急时刻,30多名市民没有旁观,而是在匆忙中以各自的方式救人:有人拨打120急救电话,有人徒手挖沙,有人合力抬车……仅1分15秒就将被埋的两人救出。
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淄博市民伸出援手的瞬间,爱心已经到位。刨沙救人,传递的不仅是乐于助人的美德,还有爱心的温度。同情心、爱心和仁慈之心,是关联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纽带。这种守望相助的热忱,既能让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形成合力,也能感染人、教育人,让温暖和善意在人群中得到传播。
淄博人从来都不缺少爱心,他们也一直都是“山东人从来都不会袖手旁观”的代言者。去年8月底,淄博7岁男童误食毒蘑菇,因病情严重转到济南救治,不少淄博人连夜赶往济南为男童献血……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一座面对危难从来都不会袖手旁观的城市,是不缺少爱心的。爱心无处不在,城市的人文精神就特别生动:你的危险,有人救援;你的不幸,有人担待;你的苦痛,有人为你疗愈。
只要城市不缺少爱,不用做广告,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就会以人文精神成长的方式自然传播。
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人人都是推动者,人人都是受益者。
所以,即便是山东人对人好都是体现在行动上,甚至因为淳厚、不善表达而引发“山东人都不说话的吗”的热议,得出的结论仍是“山东人果然实在,确实靠谱”。如今,淄博人再次用实际行动演绎了“山东人从来都不会袖手旁观”的一面。这样的勾勒,让山东人的“人设”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也将淄博的城市精神进行了一次价值输出。
淄博热心路人救人的同时,还传递了简约而不简单的城市精神细节内涵。城市的爱心越多,助人为乐者越多,城市精神的内涵就越丰富,道德就越生动,文明就越形象,美丽的城市内涵和精神就越有说服力,也更有人文力量。
这样的淄博,谁不爱?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评论员 王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