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矿山废弃地,今朝绿地和良田。金秋九月,站在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工矿废弃地治理后的现场,可以明显感受到该区通过生态修复让工矿废弃地变身绿地和良田带来的巨大变化。
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是出产煤、粘土矿、焦宝石矿的重要地区之一。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末始,经过几十年的开采,森林植被损毁、水土流失等问题比较突出,区域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受损严重。为了还绿色于大地,还生态于自然,自2019年起,淄博市周村区委区政府结合全市“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管理大提升”行动,将破损山体、已关闭露天矿山修复治理纳入专项治理行动之中,定期督导、定期通报、定期考核,指定专人,成立专班,确保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见效,双丰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生态修复项目实施中,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专班在充分征求当地村委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的情况下,跑遍了项目区每一个角落,科学编制施工设计及施工方案,通过土地复垦、场地平整、坡面整理、种植绿化、还林还草等多种工程措施,覆土1.69万立方米,场地平整33635.61平方米,边坡整理(危岩清理)167.5立方米,护栏安装690.3米,撒播草种514.604千克,种植侧柏1157棵,使昔日山石裸露、臭水满坑的废弃矿坑,变成了绿油油的树林地,黄澄澄的苞谷地。
两年多来,周村区对上协调资金200余万元,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水则水、宜草则草”的原则,修复治理废弃矿坑和工矿废弃地12处,治理土地面积430余亩,新增耕地、林地300余亩。
“今年的收成还行,下一步通过土壤改良,我相信亩产效益将会更高。”王村镇姚家村村民看着复垦土地上即将收割的玉米,高兴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