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山东 > 正文

换一个角度 让帮扶更平等

2021-09-28 10:10:24 来源: 商讯 举报
0
分享到:
T + -

近日,四川凉山一位母亲来到学校问老师,能不能拿鸡蛋换个书包给女儿,不拿东西自己不好意思来。老师暖心回应有需要来找我。有网友评论:这是一场爱的交换。其实,这位母亲的举动显示出,或许经济上她是贫穷的,但在人格上,她依然充满自尊,没有一点不劳而获的想法,反过来看,也让给予帮助的人得到一些启发——帮扶可以更平等。(来源:澎湃新闻)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张桂梅此前曾说,“贫穷也是人的隐私”,在别人提到“贫困山区的女孩子”时,她总是纠正,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吧。这些细节源于对帮扶的观念认识,只有树立起这种平等的帮扶理念,才能让受助者更好接受,尤其在帮扶学生时,更能照顾到孩子稚嫩的心理与自尊。

用鸡蛋换书包,让索取与给予的关系,变成了劳动换取礼物,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折射,是可以在教育帮扶中普遍推广的方式。

平等帮扶,能够让施恩者不以恩人自居。施恩于人,不发于言。慈善之举的核心内涵,不仅仅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物质援助,还应该包括对受助者尊严的悉心维护。被帮扶的对象,都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拥有比我们任何人都强烈的自尊。他们虽然贫困、或者无助,但他们在人格上与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他们绝不应该受到轻视。有人给予帮助后,会无限放大他的恩情,并喜欢时常在人前人后有意无意的提起,唯恐别人忘记了他的好处,搞得受助者十分尴尬难堪。平等帮扶,施恩者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鸡蛋虽小,但也温暖人心,也在提醒施恩者,我们的关系是对等的,并不因你帮助了我而变化。

平等帮扶,更能够投其所需。帮扶要看对方需要,现在农村学校差的不一定是文具图书,帮扶如果居高临下,自然而然地认为我们给出的东西都是好的,对方都要感恩戴德的接受,那这种帮扶无疑是低效、低质,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当我们与受助者站在一起,接过他双手送出的“鸡蛋”,对方也更愿意对我们说出他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时的帮扶才是坦诚相见的。

平等的人格,才是真正的慈善。换一个角度,感谢生活让我们有机会通过我们的帮扶对象,见证坚强,尝试付出。

冯彤彤 

王玉振 本文来源:商讯 责任编辑:王玉振_jn0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 加载更多新闻

【TED】怎么就你减肥比别人难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