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相关,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降低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风险。根据国际消化道早癌防治联盟2020年的调查数据,我国民众对幽门螺旋杆菌危害性的认知度仍然有待提高,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家庭内传播认识尚不足。
刘先生53岁,C13检查结果为24,中医院副院长、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李泉查看结果后建议其先进行杀菌治疗,然后做胃镜检查,消除隐患。李泉介绍,胃癌是我国第二大癌症,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Hp)可以通过诱导强烈的胃部炎症反应导致胃癌发生,约每2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感染Hp,Hp通过尿素呼气试验等方法即可确诊,确诊后规范用药就可根除,数据显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降低胃癌风险达46%。
中医院健康体检科主任韩新介绍,此次活动重点人群为40岁以上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病变;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长期服用NSAID患者。通过检测,75名受检者中,幽门螺旋杆菌超标34人,达到45%。韩主任建议,查体幽门螺杆菌指标过高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杀菌,消除健康隐患。
幽门螺旋杆菌科普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传染性细菌,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世界超过一半以上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在我国不同地区感染率大约在42%~64%之间,农村人口感染率大大超过城市。研究表明“口—口”和“粪—口”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手、不洁的食物或餐具等途径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所以专家推荐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家庭成员应同时进行诊断和治疗。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旋杆菌定为Ⅰ类胃癌致病因子。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幽门螺旋杆菌会使肠胃菌群失调,引起口臭、口腔异味、反酸、烧心、恶心、腹胀等。幽门螺旋杆菌还涉及到许多胃肠道外疾病,与口腔、皮肤、血液、心血管、内分泌、免疫、儿童和胎儿生长发育迟缓等有密切关系。
可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即可判断受试者胃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来源:寿光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