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脏不好,孩子们不在家,看病上县医院也不方便。现在好了,在这里做个检查,该用啥药拿啥药,县里的专家马上就告诉咱了。”近日,在利津县北宋镇后宫村卫生室,村民宫玉美接受完县中心医院专家的远程心电图会诊后高兴地说。
得益于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深化推进,我市各县域医疗资源正逐步整合为“一盘棋”,包括宫玉美在内的不少村民,在村卫生室就能与县级医院实时数据分享和远程连线,实现了疑难杂症“看在家门口”的愿望。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摆到突出位置,通过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防融合发展、构建以DIP为核心的新型复合式医保支付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药品和医药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急难愁盼问题,把实事办到人民群众心坎上。聚焦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我市以利津县为试点,整合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成立由县级医院牵头,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成员单位的医共体,县级医院法人兼任乡镇卫生院法人,实现医共体内“人、财、物”统一管理、资源统一调配,将改革前的“竞争者”转变为共兴共荣的“一家人”,推动县级优质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下沉服务,进一步提升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同时,将医保基金打包给医共体牵头医院,建立“总额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从根本上引导医共体将工作重心转到注重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主动控费、合理诊疗上来;建立医共体编制池制度,统一招聘、管理、使用、调配医务人员,有效解决乡镇医疗机构人员少、能力弱的问题,并配套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更好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围绕医防融合发展,我市充分发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79元/年的政策利好,创新开展“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慢性病人群健康管理质效明显提高,成功入选省级“三高共管、六病同防”试点市。我市还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377处县级以上标准示范村卫生室配备重点人群智慧随访、康复理疗设备,规范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74.92万份;由市卫健、医保和财政部门联合制定《城乡居民慢性病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推行门诊慢性病诊疗、取药、报销服务向村居(社区)延伸,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取药;在全省率先推进镇街、村居(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1877个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已全部建成,不断夯实基层公共卫生网底。
服务“提上来”,价格“压下去”。我市充分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通过医保部门牵头,组织公立医疗机构成立采购联合体,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以类似“团购”的方式实现药品和医用耗材“大降价”。今年以来,先后落地实施国家、省级、跨市等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项目13个,为群众节省医药支出8000多万元。其中,集采药品价格降幅超过50%,集采医用耗材中高值医用耗材降价幅度超过60%(冠脉支架降价幅度超过90%),低值医用耗材降价幅度超过30%。同时,创新升级医保支付方式,获批全国DIP试点城市,推动传统按病种分值付费向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的升级,努力打造医保支付方式的东营新模式。如此一来,既将医保基金预算置于首位,以收定支,为医保政策可持续提供有效屏障,又有利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减少违规行为、控制医疗成本,有效减轻群众实际就医负担。今年,我市DIP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医保研究院专家评估和国家医保局检查评估验收,并得到高度评价,先后有10多个DIP试点城市来我市考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