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拔的衬衫,笔直的身影,授课时或神采奕奕或温声细语,刘之毅又踏上了这片长辈们“战斗”过的地方。
2017年,刘之毅考入济宁市任城区安居中心小学,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他来说,这是人生路上的新起点,也是刘家人坚守乡村教育第一线、不忘初心的最好体现。
深耕乡村教育,这是刘家五代人一直进行的事业。
刘之毅的高祖父刘世纯1870年出生于安居史海村,是清末州试的秀才,于混乱年代中坚持开办私塾,民国后在济宁县第八高级小学担任教学近20年。“教书育人、立德立言”是他的教育初心。
曾祖父刘法灿,读书至弱冠即投身教育工作,兵荒马乱的年代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第一线。
“我父亲常常说,教学是个良心活,糊弄学生下地狱。”刘之毅的祖父刘少明已92岁高龄,声音很洪亮,戴一副金边眼镜,身着黑色衬衫和宽松西裤,依然是一幅老教师打扮。
刘少明一人独居,卧室里有一个书柜,历史、国学、教育等等,一本本书被翻看得更具年代感。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所获荣誉数不胜数,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证书最为显眼。
64岁,是刘少明退休的年龄,那时他身为安居二中的校长,还带着一个毕业班,乡村教师紧缺,他只好再多干四年,也把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努力传递下去。
他喜欢农村教学工作,越是环境艰苦,越是舍不得离开,舍不得那些艰苦却努力汲取知识的农村孩子。
曾有人调侃他,“你不想调市里工作,在农村当校长,是否有外快好处?”恰恰相反,他经常拿自己的钱补贴学校。
离休后,刘少明整理书籍时发现一沓发票,正是几十年前为学校购置物品时留下的,米面油、油墨蜡纸、刻章、桌椅板凳……“有些是忘记往学校报了,有些没有必要报(销)。”刘少明乐呵呵地展示那些已经泛黄的票据。
回忆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总会触碰那道敏感的心弦,说到动情之处,刘少明的嗓子愈发嘶哑,眼泪也随之溢出了眼眶。他喜欢说话,想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生涯让更多人知道,传递他所认为的乡村教师精神。但他也明白,对学生们辛劳付出的另一面,是无法全面顾及家人的事实。
刘少明的妻子张庆华也是一位在乡村学校从教数十年的教师,执教期间还要带孩子、操持家务,多年的操劳让她一退休就病倒了。后来,刘少明也退休了,陪伴她、照顾她十几年,但依旧认为自己对不起妻子,心里有一个疙瘩。但张庆华理解他、支持他,明白刘少明所承载的责任和那份乡村教师的精神。
儿媳妇谢铭看到老人落泪,忙上前为他擦拭干净,让老人休息一会。
谢铭是刘家第三代教师,她在上初中时便是刘少明的学生,一直很尊敬这位德才兼备的乡村教师。刘少明对学生们很好,课后常常为学生辅导作业,关心他们的生活。
当时,身为班主任的刘少明带领学生从乡村去城市里参加中考,因天气炎热,还买了西瓜给学生们解暑,每考过一门总会疏导学生们紧张的心理,鼓励他们以良好的状态迎接下一场考试。
此类种种,谢铭记忆尤其深刻,刘少明的教学、为人精神影响了她。高考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曲阜师范学院。毕业后,又回到济宁这片土地上教书育人。
对于刘少明“对不起家人”的感慨,谢铭也深有体会。一边是自己的家人,另一边是数十成百个学生。刘少明常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这是谢铭深受感染,走向教育岗位的原因,而她自己也不免成为这样的父母和教师,传承般激励着更多的人。
刘少明回忆起往事,心情难免激动,躺在沙发里假寐,待平复一些,便跑去逗弄曾孙女。这是刘之毅与妻子胡楠的孩子,夫妻俩同是安居中心小学的教师。
从市区到安居中心小学有10公里的路程,越向前去,农田逐渐变多,依稀能看到农民弯腰劳作。
到了放学时间,学校门口挤满了接学生的家长。听到放学铃声响起,正在聊天的家长们便分布在校门两边,探着头向里望,待老师把列队行走的学生们领到校门口,又招起手来。学生们也一哄而散,朝着熟悉的身影跑去。
刘之毅同面熟的家长打过招呼后,便回身走向教学楼。若没有全校教师教学工作会议,他处理完手头工作,便可以等待妻子胡楠一同驱车回家。不过,有时这也只是种奢望。
课后辅导对于学生个体意义重大。小学生单独面对老师难免有些紧张,刘之毅很温柔,新学期刚刚开始,有些学生他还不认识,便先问一下学生的姓名才开始讲授习题。温声细语、面带笑容是小学教师的标配,从人文关怀或学生学习状态层面来说都必不可少,学生也渐入佳境,忘记了紧张。
工作四年,刘之毅教学已然得心应手,现在的乡村学校条件不似祖父那个年代艰苦,但他忘不了长辈们的种种事迹,其中的精神鼓舞着他,这里也更需要他。
(文:魏本奥 视频:何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