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现代病,并非短期内可以治愈。目前的治疗涉及抽动症状的控制及共患病的治疗,包括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神经调控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前需确定治疗的靶症状,根据抽动障碍患儿的具体病情,选择使用。治疗的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并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心理治疗
抽动障碍患儿的精神心理治疗是相当重要的,治疗的目的不是直接消除抽动症状,主要是支持和帮助患儿消除心理困扰,精神心理治疗往往需要医生、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充分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支持性治疗
患儿因为患了这种怪病而产生紧张和自卑心理,这些心理问题对患儿的损害,甚至超过了疾病本身,要勉励患儿主动战胜疾病;应激事件可以加重抽动症状,应教会患儿应对应激事件的方法。
家庭干预
医务人员应帮助患儿家长正确认识本病,要让家长知道抽动障碍患儿所出现的症状,是疾病本身的病态表现,而不是患儿的有意所为,千万不可因此责备或惩罚他们,也不能以患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患儿。家长对患儿既要关心,又不能表现过于焦虑,不要频繁带患儿就医,不要过分注意提醒患儿出现的抽动症状,更不能责骂患儿,以免造成患儿的病情加重。要给患儿创造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合理安排患儿的日常生活,鼓励和引导患儿参加各种有兴趣的课外活动,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要减轻学习压力和负担,不要贪玩电子游戏和观看恐怖电影或电视,不要勉强患儿做一些极为反感的事情。
学校干预
家长要和学校老师及时做好沟通,让老师能够理解患儿所出现的一些异常动作是病态,而不是故意捣乱,鼓励患儿参加正常学校学习及课外活动。
行为治疗
多种行为治疗方法已被用于治疗抽动障碍,并已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抽动障碍的行为治疗包括正性强化、密集练习,自我监察,放松训练、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的暴露、认知行为治疗等,对于同一个患儿可以联合使用一种以上的方法,并及时评估及修整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
中医对此病的最早认识见于儿科“疳积”范畴,明代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以“目劄”命名。本病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然就其病理产物而言,多为风、痰、瘀三者相兼,影响气机调畅而发病。本病表现为多脏腑受累,五脏虚虚实实,治疗上应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平秘阴阳。
辨证论治
1、从肝论治:《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治宜养阴平肝、涤痰通络、镇静祛风。
2、从脾论治: 《内经》云:“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凝聚为痰.”,小儿脾常不足,脾主运化,升降失司,运化功能障碍,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成痰,痰郁而化热、化风,风痰鼓动则发病,治宜健脾、化痰、熄风为主。
3、从肾论治:“阴主柔静,阳主刚躁”,阴失内藏镇守,则阳浮于外而行为乖戾。本病病机是脏腑阴阳失调,即阴静不足,阳动有余,以虚证为主,但虚中有实,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宜滋阴潜阳、柔肝滋肾。
4、从心论治:《灵枢》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治宜补益心脾。
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是通过人体的经络腧穴纠正患儿脏腑阴阳偏胜偏衰的功能,从而起到改善经络气血、运行,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的效用,如针灸、推拿、 耳穴压豆等。
饮食疗法
1、牡蛎生地粥:牡蛎10个,生地10g,大米50克,将牡蛎煲1小时,取汤和生地、大米同煮成粥,每日早餐服1次,适用于阴虚阳亢型患儿。
2、猪心莲子汤:猪心1个,莲子(不去芯)50克,桂圆肉10g,上料共放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两小时,调味使用,适用于脾虚心热型患儿。
3、抽动患儿平素饮食应注意清淡,多吃易于消化且富于营养的食物(蒸煮类),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应禁止食用含添加剂的小食品及饮料。
药物治疗
对于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的中至重度抽动障碍患儿,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要有一定的疗程,适当的剂量,不宜过早换药或停药。目前用于抽动障碍的药物,包括硫必利、匹莫齐特、舒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等。
神经调控治疗
随着对抽动障碍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非药物治疗方法日益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包括脑电生物反馈,深部脑刺激,经颅磁刺激,经颅微电流刺激等神经调控治疗。
来源:寿光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