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产业转型升级,改革攻坚突破、民生不断改善、湿地城市建设显见成效、市域社会治理高效运转……东营各层次、各领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提升。这样一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的大干、苦干、实干,得益于我市坚持以“实在、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的努力。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推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聚焦推动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放大视野,锚定目标,担当实干。全市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以上率下,撸起袖子、甩开膀子,以实干的品质、实干的本领、实干的作风、实干的精神,努力把蓝图变成施工图,把政策措施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效,争做求真务实抓落实的实干者。
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推动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接续推进“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和“九大改革攻坚”,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于中平 摄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中心任务、大战大考从来都是广大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和磨刀石。
周广学 摄
近500次晨会,放弃了150多个周末节假日,每天靠在一线近11个小时……庐山路南延工程是我市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群众期盼的重大民生项目。面对工期紧、迁占难、技术复杂等困难,专班工作人员攻坚克难,奋力拼搏,苦干实干,最终实现了道路提前通车。
金湖银河片区效果图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小清河复航工程、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广利河沿岸景观带创建5A……在每一项重要工作、重大工程项目背后,都有无数党员干部在苦干、实干,努力用“实绩”变蓝图为现实。
我市坚持“实在、实干、实绩”导向,连续三年开展大竞赛、大比武,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我市聚焦年度重点工作,每年确定一个竞赛比武主题,明确竞赛比武内容;注重区分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干部实际,分类设置8类21项表彰奖励项目,引导激励广大干部聚焦重点抓落实。今年,我市就重点以“实干突破”为主题,突出新旧动能转换、“四新”经济等16个重点领域竞赛比武,加大表彰奖励力度,评选表彰“实干突破”好带头人10名、好团队10个,“实干突破”先进个人110名、先进集体10个,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在市直部门单位,突出服务重点工作任务、市域社会治理、环保安全等重点领域,比服务、查短板、促提升;
——在县区,重点比看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比项目、看水平,鼓励真抓实干、竞相发展;
——在乡镇,重点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安全生产开展“五强镇街”系列评选,鼓励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
——在企业,重点比看企业营收税收、创新品牌,评选全市30强企业和10名优秀青年企业家,比效益、看质量,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发展。
于中平 田雨 摄
我市不但围绕提高干部执行力搭建竞赛比武擂台,在市、县、乡各级各领域,差异化开展比看活动,而且十分注重竞赛比武结果运用,选人用人向改革发展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倾斜,连续三年召开全市大竞赛、大比武表彰奖励大会,旗帜鲜明表彰奖励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实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干部及时提拔使用。截至目前,累计表彰奖励各级各领域先进集体189个、先进个人417名,其中,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占80%左右,受到表彰的98名好干部中,三分之一得到提拔使用,干事创业导向更加鲜明。
选人用人是风向标,也是激励干部作为的指挥棒。建好机制、树好标准,就是让勇担当、能担当的干部更有保障,为干事创业再上新台阶增添动力。
我市坚持“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旗帜鲜明激励实干者、关爱实干者、保护实干者,营造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的浓厚氛围,让实干精神在东营蔚然成风。为此,我市始终坚持事业为上,鲜明提出“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实在”就是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干”就是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实绩”就是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一流工作业绩。
我市建立完善“四看一听”选人用人机制,即看实绩、看公论、看关键时刻表现和组织部门了解掌握的一贯表现情况、看巡察督导和纪检监察部门掌握情况;充分听取单位党委和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负责同志的意见。做到识人察人看担当、选人用人重作为,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为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我市制定《干部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考察办法》,探索建立干部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考察体系。着眼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制定落实全员岗位聘任制16条配套措施,健全完善“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一线跟踪调研、考察识别干部机制,采取分组跟踪联系、建立纪实档案、多方听取意见、适时集中调研、开展专项考察、注重一线推优、精准评价干部、加强综合研判等8种方式,深入一线发现识别干部,全面掌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情况。进一步优化“市领导——督导组——有关部门单位”全链条闭环式运转机制,将考核事项精准分解到分管市领导、责任单位,逐一建立工作方案,定期调度推进。将省对市综合考核纳入“全市重点工作指挥平台”,逐项指标跟踪问效,“蓝黄红”三色管理,旬通报、月调度、季评估,抓好落实推进。同时,加大奖惩力度,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激励担当。
于中平 摄
我市立足“三条线”把干部投放到一线:重点工作组建专班,聚焦项目建设、“双招双引”等“四项重点工作”和湿地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等“九个三年行动计划”,组建31个重点工作专班推进;基础工作下沉力量,选派第一书记、公开选任村党组织书记、选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和驻企服务队,组织市和县区439名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开展工作;难点工作引智聚力,选派12名县处级干部进行油地校双向挂职,从驻东营金融、税务部门选派25名干部到地方挂职。
这些好用管用的用人机制,打通了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建设推进中的痛点、堵点,激励了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在一线担当作为,展现出狠抓落实的奋斗者风貌。
理想信念是担当作为的动力源泉。我市坚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努力引导广大干部固本培元,筑牢理想信念的压舱石,增强在新时代担当作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于中平 摄
我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中心内容,组织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班、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读书班,组织全市1300余名县级干部开展两轮集中学习。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三角洲的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东营,使命光荣,重任在肩。为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学习传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市积极创建山东生态文明干部学院(筹)。创建以来,学院着眼创新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管模式,着力用学术讲政治,用案例讲思想。目前,已完成5门总论课、24门分论课系统开发,打造24处现场教学点,规划5条教学路线,形成了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学格局。已通过省委组织部专家组2轮实地评估验收。建成市党性教育实践中心,搭建起了全市党史学习、党性教育、党性实践的新平台。自3月24日启用以来,接待潍坊、滨州、胜利油田和市直、县区520余批次,8.2万人次参观学习。现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已经成为东营党员干部培训的必修课、必考课。
同时,我市积极拓展载体、丰富内容,探索创办全省第一个实体化覆盖的镇街基层党校体系、第一个非公党建学院,构建学思践悟全链条教育培训体系,持续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上聚力用功。
资料图
为鼓励广大年轻干部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吃劲岗位一线加快成长,我市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培养计划,开展优秀年轻干部专项选拔培养。我市先后选派两批100名优秀年轻干部赴温州开展“体悟实训”,选拔优秀学员在全市开展集中宣讲,推动干部队伍思想解放和境界提升。实施“双百引才计划”(“双百”即百名博士、百名硕士),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377名,其中硕士274名、博士103名。开展优秀年轻干部专项选拔培养,151名年轻干部入围差额人选考察范围。
我市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和态度,积极改进问责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断在全社会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实干,激励担当、宽容“失误”的浓厚氛围。不但为干事创业的干部“撑腰”,还努力为基层干部“甩包袱”,拓展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空间。推动基层减负、深化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制定既符合基层赋能需要,又与基层能力匹配的确权、放权、清单,明晰了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让基层干部放手干事。“放权赋能,让基层干部有了更多进村居、到现场的时间,少了开会发文件、待客的时间。”我市利津县一名基层干部表示,对基层的放权赋能和权责厘定,让他们有机会、有时间、有精力更好地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服务群众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