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增良,胶州市神经重症救治中心主任,胶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主任,外科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享受青岛市特殊津贴专家,青岛市优秀青年医学专家,胶州市拔尖人才,胶州名医,山东省县域省级重点学科,青岛市B类重点学科带头人,担任省市级十几个学术团体委员。
在工作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初心使命,把“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在实际工作中处处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廉洁奉公,文明行医,坚决抵制各种行业不正之风,时时事事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着一心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
能够熟练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完成各类神经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尤其在复杂复合伤的救治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年完成接诊病人1000多人次,完成手术100多台次,指导手术100多台次,是胶州市唯一能独立完成动脉瘤夹闭和血管畸形手术切除的医生,并率先在胶州市开展了重度颅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脑干出血和脑室出血的手术治疗的锁孔手术和神经内镜手术,年完成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内镜手术40余台次,做到手术的精细化和微创化,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使科室神经危急重症救治在青岛市处于先进水平,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3年主持和参与省级科研课题1项,青岛市卫健委科研课题3项,青岛市中医药课题1项,完成科研课题结题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3年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篇,获得国家专利2项。并获得山东省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由于承担着胶州市主要的神经外科急诊工作,神经系统疾病的特点是发病急骤而且多在夜间,节假日,这就决定了作为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就职单位的医护人员的工作特点,越是在节假日工作就特别忙,有时同时两三台手术,繁重的的工作和无休止的加班加点成了大家的日吃便饭,尤其是每年的的中秋节和春节等阖家团圆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在手术室和病房里度过了,忙完一台手术往往已经半夜了,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已是万家灯火了,就是这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这样忙碌着,只要病人需要大家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病人身边,风雨无阻。尤其是2019年疫情肆虐之时,大家当时对新冠肺炎了解的还不是很清楚,各种防控措施还在完善中,我们与疫情不期而至,当胶州发生疫情之时,核酸检测还没有广泛开展,大家只能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胸部CT来判断,可病人神经外科接触的的危急重症病人往往昏迷而且是没有家属,关键而重点的流行病学调查无从做起,,来的时候已经生命垂危,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完善所有的检查和会诊,只能将他们作为疑似病人便抢救边尽可能的完善各种必要的检查,手术时大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和防护面罩,平时比较简单的手术,现在却变得异常复杂,一台平常3-4个小时将能完成的手术却需要近10小时,手术结束时,贴身的手术衣能够攥出水来,累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担心感染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家一直处于气管插管,外科手术,术后吸痰等所有的工作都处于感染风险极高的环境,一不留神院内感染就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在紧急情况下,当时我们的防护还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可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自觉地的站在第一线,危险的工作争着去做,希望把一份安全留给身边的同事,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就是信仰,实际工作中践行一个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神圣使命,虽然没有荆楚大地与病毒搏斗的壮烈和荣耀,我们用默默的行动守护着广大病人的安全,作为科室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在充实自己学识的同时,做好科室管理和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2017年获得青岛市C类重点学科,2019年获得青岛市B类重点学科,2020年获得胶州市唯一的山东省县域省级重点学科,一步一个台阶,将科室的学科水平提高到省级先进水平。(通讯员:马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