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 遇——张玉洪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中旬的一天,淮海战役双堆集战斗正紧,一轮炮火过后,随着嘹亮的冲锋号,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野和华野一部象潮水般压向国民党军的黄维兵团。再看,曾不可一世的国民党王牌军正象人们说的那样,兵败如山倒,倾刻间土崩瓦解。
此时,太河镇北马鹿村的随军民夫刘英长和曹加村的曹茂春两人扛着单架紧随冲锋的解放军身后,目的是在第一时间内把受伤人员转移到战地医院进行救治。两人爬上一个高坡忽然听到一人喊救命,等近前一看发现是一国民党兵。刘英长见此对曹茂春说,老曹咱走,这人不但是个国民党兵,而且个子高块头大,让后面的同志抬吧。两人刚要转身离开,就听那个伤兵说:“你是刘英长吧?我是翟慎利啊,你们快把我抬下去吧,我的左大腿流血不止,不尽快救治一会就不行了。”刘英长借着远处的炮火光亮一看,哎,你甭说,还真是翟慎利咧,于是二人也不敢怠慢,立即把叫翟慎利的国民党伤兵送往了战地医院。
说起刘英长和翟慎利还真是老乡,他们不但是一个村的,从小还一块长大,家也离得不远,不然翟慎利咋一下就听出刘英长的声音了呢。看到翟慎利,刘英长清楚地记得还是两年前的一个晚上,翟慎利因事没来得及躲避被国民党军抓了壮丁,两年多皆无音迅,自己因看亲戚侥幸躲过了这一劫,没想到在这战火纷飞的淮海战场遇上了他,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巧遇。
一九四九年四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央军委“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鼓舞下,千里江堤,阵兵百万,刘英长作为随军民夫也和大家一样忙碌在过江的准备工作中。刘英长参加的随军民夫也称长夫,到目前为止已经离开家乡一年多了。当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解放军一般都采取大兵团作战,相对带来的是后勤保障都得由地方政府来承担,要不然人们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一个兵身后保准就有三个群众作保障,事实的确如此。
据说,当时的民夫也分三种,一种是长夫也称随军民夫,他们也穿军装,但不佩戴军衔,主要是转移伤员,搬运弹药,跟随部队走,服役时间的长短由战役长短而定。另一种是运输夫,运输夫主要是负责为战争运送粮食、弹药、被装等,他们的服役时间则是把物资安全送到指定地点就算完成任务。第三种是短夫,短夫是因战争和战斗临时征调的人员,他们啥活也干,机动性强,战斗结束也就任务完成。刘英长、曹茂春他们显然是长夫,是通过推荐、报名、政审等手续,由政府选调而来的,属解放军的第二梯队。
这天黎明时分,刘英长和几个同伴正准备把一批包装物资秘密装船,可是一不小心物资散落,负责监督装运的地方领导,也就是民夫负责人,一看物资散落违反了装运纪律,立马大声斥责他们,并说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这时刚好走来三位解放军巡视员,他们立即向前不但帮助包装捆帮好物资,还协助装上船。就听那位大个子军人对民夫领导说:“现在天还不亮,无人看清什么,物资也没损坏,再说这几位同志也不是故意的,批评一下,引以为戒就行了,用人之际没必要再追究了。”民夫领导见事情处理圆满,解放军领导也不在意,立时转怒为笑。刘英长他们当时因工作失误,无暇顾及别人的表情,事情处理完了,就觉得那位为他们讲情的军人讲话听起来怎么那么耳熟,鉴于天黑看不清面目,现在抬头一看,这不是翟慎利吗,他啥时参加解放军了,又啥时当上巡视员领导了。翟慎利听刘英长叫他也大吃一惊,此时也认为,还真是天不转地转,地不转人转,自从淮海战场回去养伤,伤好后又参加解放军,好几个月两人无法联系,在这千军万马渡长江的前夜,两人又奇迹般的相遇了,这不能不说又是一次巧遇。
上海解放后,刘英长的随军民夫工作圆满结束,他怀揣历次战斗部队首长颁发的荣誉证书所得奖状回到了家乡北马鹿庄。不长时间翟慎利也因又一次负伤,伤愈后手持三本立功证书也复员回到了地方。回乡后刘英长重新分到了房子和地,他家住的地方和翟慎利的家相隔不足五十米。一九五五年成立初级社,后来又转为高级社,刘英长和翟慎利都被分到第六生产小队,农闲之时和劳动间隙,经常听到俩人打嘴官司。刘英长对翟慎利说:“战场上如果不是我救你及时,你早就去见阎王了,还当解放军立功,美得你。”翟慎利也不示弱,对刘英长说:“当年在江边,你知道你所犯的错误有多严重吗,那是一级保密物资,要不是我作为巡视员在场,并及时帮你们处理好,你的错误犯大了,你很可能因此被开回家,你还得奖状,坐牢都够级了,你哭都找不到个坟古堆。”说完两人同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翟慎利和刘英长成为邻居并分到一个生产队,老哥俩朝夕相处,欢声笑语,白头到老,这不能不算也是一次巧遇,并且是终生的巧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