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水么头河北村,感觉空气中隐隐有些不一样的元素,在乡村怡人的感觉上又多了一些通透。这是一个位于沂源县南鲁山镇的山村,因其特产水磨而得名“水磨头”,后沿革简化为“水么头”。又因一条奔涌的螳螂河将村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划分出水么头河北村和水么头河南村。
△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群山环抱中的水么头村景色宜人。
△原来一座废弃工厂留下的车间,在村中依然显得高大夺目。如今,这里被作为村委办公室,将来还会被改造成宾馆。
水么头河北村户籍人口600人左右,以崔姓居多。村里的《崔氏谱承》记载道:“吾氏族籍冀州枣强县人,先人于明初迁至博邑石磨上庄、阁庄。” 先人崔氏有商人常去南方做生意,见南方水流充沛,水车、水磨盛行,联想到水么头村环境相似,便开始在水么头村仿制水磨、水车。
从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到如今的满目安居乐业,水么头河北村因水而生,借水而成,通过大力在“水”上做文章,开辟了一条独具一格的乡村发展路径。
△一位村民赶集归来。虽然网购也已经延伸到了乡村,但水么头的村民们至今依然保留着赶集的习惯。
△村中的一砣古老的石碾,碾砣已经磨损得一头大一头小,呈圆锥形,下面的碾盘上还有开凿的痕迹。
△跟其他古村类似,村里也有一棵老槐树,而且村里的人也同样说不清楚老槐树的树龄。
△村里保存相对完好的一个大门。
山水之间 不亦乐乎
乡村总是伴随着恬然怡人的舒适,但水么头河北村却不止于此。无论是嗅觉、听觉还是遍布全身的肌肤触觉,都能明显感受到这里和其他乡村的不同。初来乍到,这种感觉难以名状。后来走过水么头河北村的一街一巷,才发现原来是“水”。
一行人驾车自231省道西行至村内,一下车便可以隐约听到不远处传来的流水声。沂源作为“中国矿泉水之乡”,这里的山中少不了流水。沿着村中石板路漫步,流水声逐渐明朗——螳螂河就在眼前。
划分水么头河北村和河南村的螳螂河承载着全村人对家乡的情感与认同。正值上午9时,日头渐盛,不少村中老人围坐在河道边的小亭,背山向水而望,纯朴的乡音和着流水声飘扬入耳,旭日初起,夕阳生活却如此美妙。
△村里保存相对完好的一个大门,门洞的青砖墙壁已经有些残破。
△村里保存相对完好的一个大门,村民们记得门楼的顶部原来还有画着图案的房梁,后来却不知何时、被何人拆走。
△大人的注视下,一名儿童在河边玩水,享受着城里孩子享受不到的童年乐趣。
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河边浅水台处玩耍,走近一看,原来是在捕鱼虾。简单的工具激起层层水花,不远处几只鸭子挤在水中石头上休息,并没有被孩童的动作与笑声吓跑……此情此景,入诗入画,美不胜收。
向河上游走几步,发现一名妇女正在河中搓洗衣物。整齐的石块横跨螳螂河两岸,构成了一道山水合一的石坝,这名妇女正坐在一块水中石头上,另一块石头上放着衣服篮子,她仿佛已经融入了这幅山水画之中。
△一名村民在河中洗衣服。
△几名老太太在门洞中聊天。
△村中小胡同的地面上长满了青苔。
△为了发展旅游,村里建起了景区,在河边安放了许多石磨,成为一道别致的景观。
火车漂流 纵享山间
单单是环境好,并不能解决村集体收入薄弱的困境。从省级贫困村到如今远近闻名的旅游小“热点”,虽说旅游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发展思路,但水么头河北村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之路——锦水崖。
锦水崖指的是水么头河北村的锦水崖景区,自2013年以来,水么头河北村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围绕锦水崖景区进行河道、街道综合治理,并修建了农家乐、采摘园、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让景区渐渐立足。
水么头河北村在“水”上做了什么文章?在锦水崖景区一看便知:轨道漂流、游船、喊泉、水滑梯……借助螳螂河旁绵延山脉的一角,水么头河北村开辟了一片山间小型“游乐场”,摆脱了传统看山望水的乡村旅游思路。在山水之间,亦要带给游客玩耍之乐。
在螳螂河一旁的景区入口处,坐着特色小火车便可到达高处的锦水崖景区。在景区内边走边玩,道路两旁遍布各类与水有关的游乐设施。玩耍许久,稍感疲惫,便可以坐在皮筏艇上,在修建的轨道内顺着山势漂流而下,一解方才的劳累与夏日的炎热。
△伴随着火车汽笛的鸣响,游客们坐着“最慢的”小火车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
△这个直径接近1米的石臼,是前不久在整修河堤时被挖出来的,石臼内部已经被土石填满。
△一名游客在河中石头上静坐,享受着惬意的时光。
△几位老汉在河边的凉亭静坐不语。
锦水崖景区不仅盘活了村集体收入,更是直接带动了村民的就业,目前已经有30多位水么头河北村村民在景区就业,就地就业的便利让工作人员对景区充满了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向游客们展示了极佳的态度与热情。
据了解,今年五一期间水么头河北村的水上“游乐场”刚刚开始试营业,目前已经成为了周围县城范围内小有名气的“网红景区”,节假日近乎满员。
△由于今年雨水多,村里在河道中种植的荷花被冲走了不少。
△一名游客带着孩子在河道中泛舟。
流苏旧屋 古韵其中
山中有水,山上有“树”。水么头河北村依山傍水,还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这里的特色流苏树,以及流苏树所产的珍贵流苏茶。“二十多个人采了三天,炒出来只有8斤茶。”据村里人介绍,村中共有百年以上流苏树158棵,每年五一前后是一年中仅有的采茶时机,此茶有清肝明目之效,珍贵至极,流苏树的珍稀也让这种茶长时间难以大规模生产。
村里人说,水么头最古老的流苏树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的农历春夏之交,这些古树迎来花期。白色的花瓣绽放时像流苏一样飘逸。所以,流苏树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四月雪”。在村子以南,远远地就可以看见雪盖一般的树冠,闻到随风四溢的流苏花香气。
伴随着这些流苏树一同见证水么头村历史的,还有村中一座座古宅。漫步村中,大多村居以石板作墙,规整而苍劲。村子最东边的一户老宅呈四合院布局,据说建于咸丰年间,砖石土木结构,院落宽敞,老宅门口铺设着青石地板,房梁上的纹饰、书法和雕花依稀可辨,看得出在当时是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
△乘着“最慢”小火车抵达上游,然后再体验下漂流项目顺流而下,让游客们体验到了一种别样的“舟车劳顿”。
△一名老人从紧挨着河道的古井中打水。虽然距离极近,但村民们讲,无论河中如何浊浪滔天,井中的水却依然清冽,正应了那句古话:河水不犯井水。
河南岸,有一座观音庙和石阁矗立于此,主殿三间,坐北朝南,内塑观音神像。殿由青石、黑砖、灰瓦建成,殿顶及殿檐的四角镶有飞禽走兽,气势恢宏。经过三次大的修缮,这里成为水么头村又一景观。
在流水、群山、流苏、古宅的庇护之下,水么头的盛夏十分清爽宜人。山有水,水养树,树润人,焕发了生机的水么头河北村在乡村振兴的故事中留下了奔流不息的一篇。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明 王兵 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