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钢,终成脊梁;沧海横流,砥柱巍然。近日,滨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重温百年党史,追寻红色足迹”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陕西延安参加了2021年“追寻红色足迹,助力圣地发展”全国大学生延安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
图为实践队员们抵达延安革命纪念馆学习调研。
寻访红色印记,感悟延安精神。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实践队员先后前往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梁家河、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了一处处红色地标,领略了一件件革命文物,学习了一堂堂生动的“党史课”。实践队员们在讲解员对党史进行讲解时不懂就问、切身投入学习中去,大家手持笔记本,身背小马扎,在窑洞内外若有所思,一路上讨论个不停。队员们每天还将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真情实感开展讨论学习会,谈感想说体会,深化学习效果,每天完成微信推文一篇、制作视频纪实一部、撰写实践纪实一篇,加深感悟延安精神,不仅做到听党史,还要做到讲党史。看实物、听史实、接受现场沉浸式教学,队员们深切体悟了“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和逐渐成熟的过程。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抗日军政纪念馆中认真听讲解员讲述抗大成立的历史。
图为实践队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瞻仰革命文物。
图为实践队员在杨家坪革命旧址参观学习。
走进梁家河,踏寻初心路。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这个记录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光辉岁月的地方,实践队员们在梁家河感受到了广大群众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开办铁业社、成立缝纫组、建成全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容村貌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大家一一走过知青故居简陋的土窑,不足一米七的土炕,用废弃墨水水瓶做的煤油灯,更是感受到了知青岁月时的艰苦,在深感震撼的同时,大家情不自禁的走进铁业社、躬身于庄稼地和菜园、在梁家河村委会重温入团誓词。参观学习之余,实践队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街边小店等地开展采访调研,大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梁家河已经脱贫啦”。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梁家河人艰苦奋斗,实干创新的精神,令团队成员敬佩不已,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做好新时代的接班人。
图为实践队员走进梁家河。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梁家河第一口沼气池。
红色沃土育英才,革命熔炉铸金刚。
“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实践期间,队员们入住陕甘宁边区旧址教育基地。实践队队内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团日活动,同时主动帮助基地打扫卫生、浇灌花园。自己动手生火做饭、择菜洗菜、起锅烧油、洗碗刷锅、揉面团、包饺子,在原汁原味的土窑洞中体验延安时期大生产的艰苦岁月。
图为实践队员与其他高校同学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实地探寻延安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实践队还开展了延安精神文创作品的市场调研以及作品设计的初步开发。以“延安精神”为创作线索,深入各大红色教育基地、街头小店等地,开展文创作品的市场调研工作,从当代青年的视角,进行了延安红色文创作品的设计研讨,大家总结参访经历,确定设计角度,设计了弘扬延安精神的独树一帜的文创产品。此外,实践队精心打磨录制了“讲述延安故事,传承延安精神”系列主题微团课四期,取地实景,把在延安的实践成果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以多种形式将延安精神传递给身边同学,讲好延安故事,感召更多青年大学生走进延安,探寻来时路,共筑中国梦。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调研文创作品。
图为实践队员实景录制微团课。
为期10天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从百年党史中感悟延安精神,在红色圣地上践行延安精神,以实际行动发扬延安精神,在延安这片圣地上挥洒汗水,绽放青春。这次“寻根”“补钙”之旅,实践队步入基层看发展、走进农户看小康,做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践厚植理想信念,深刻体悟到了“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更加坚定了在学党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信心和决心。
记者 彭翠翠 通讯员 蒋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