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我在山东理工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跟淄博一起走过漫长的时光,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与地方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近几年,淄博市与各驻淄高校深入合作、全面发力,共同推进了一大批成果转移转化重点校城融合发展项目,促进了高校以及高校学子与企业、政府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糖酒博览会、鲁港洽谈会等到处都有大学学子的身影,更可喜的是,很多大学已经把课堂“搬到”了淄博的乡村,“搬到”了田间地头,这为淄博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山东理工大学“智囊团”成员阐述自己的见解。
在淄博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过程中,山东理工大学印发了《山东理工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鼓励校城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响应学校号召,今年夏天,我所在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选调部分教师和学生组成“智囊团”,联合博山区源泉镇共同发起了文旅融合助力猕猴桃产业链纵深发展示范基地项目,聚焦博山区源泉镇猕猴桃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全力服务乡村振兴。
淄博的乡村地区发生了大变化,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干净平整的水泥路、整洁宽阔的村广场……在淄博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广大农村基本都已经“脱胎换骨”。既能为淄博的乡村振兴添一份力量,又能塑造学生对乡村的新认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与博山区源泉镇党委书记国先占一拍即合。
山东理工大学“智囊团”为博山区源泉镇猕猴桃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坚持源泉特色猕猴桃发展,依托调研结果,结合源泉镇当地需求,我们的“智囊团”与当地政府部门深入沟通,为其量身定制了乡村振兴的“源泉方案”,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乡村旅游产品工程,挖掘产业产品亮点,并依托相关农产品,打造观光旅游、研学交流、耕种体验、品尝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路线。通过认领种植、托管培育、耕种体验、采摘娱乐、观光旅游、研学交流等形式开发农家乐等产业,提升以猕猴桃为代表的农产品附加值,吸引游客参与彰显市民休闲、生活品味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游,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形成项目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被淄博当下的乡村发展现状所震撼,产业就在家门口,工作也在家门口,钱包鼓了,生活富了,村民们洋溢着的幸福神色让“智囊团”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学生们走出校门走向广阔的乡村,也收获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待人接物的态度,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团队里有个叫贾晓达的学生,平时话不多的他在跟国先占书记讨论方案时侃侃而谈,仿佛换了一个人。后来,我和他交流后才知道,经过前期的参观走访和了解,他已经深深地喜欢上这里,泉水叮咚间是郁郁葱葱的猕猴桃,身在青山绿水之中,他有太多感受需要抒发。
我认为校城融合是淄博一个新的发展格局,更需要拿出很大的勇气和气魄去探索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在沂源县鲁村镇龙子峪村揭牌成立,更是为推动淄博乡村生产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范本和经验借鉴。
淄博借校城融合之势打造“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示范样板”恰逢其时,前景广阔。在我眼中,高校和乡村携手并进是淄博城市发展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由衷地希望更多的高校和高校学子走进乡村,为淄博的乡村振兴描绘上精彩的一笔。
讲述人:张玉霞(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良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