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里,博山南部山区连下了好几场雨,天凉快多了。
我是“李嗣生名医基层工作站”的驻站医生。7月20日那天早晨,和平时一样,我和驻站医院——源泉中心卫生院的同事们带上血压计、血糖仪等仪器设备,走村入户开展义诊活动。这一次义诊地点选在了博山区源泉镇源东村大集,大集上人多,来赶集的都是周边村子里的人。咱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山区老百姓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义诊刚开始,一位大娘就过来了,“大夫,快帮我看看我这腿是咋了,这两天老是没有劲,腰也疼,活都干不了了!”大娘看起来挺着急。
“大娘,您是不是走路的时候症状严重,休息一段时间就好点了?”我一边给老人检查,一边问诊。大娘点点头,我继续说:“初步诊断您这是腰椎管狭窄症,得手术治疗了,保守治疗效果可能不会很理想。平常要注意多休息,少干活,如果疼得厉害了就要到镇上的卫生院给您对症治疗。”
后来,通过交谈得知,大娘的老伴已去世,孩子外出工作不在家,八旬高龄的她还经常干农活,平常腰腿疼起来只能忍着。听说城里的名医来村里义诊,老人这才和村里几个人搭伙前来咨询。“以前觉得出去看个病路又远又麻烦,不是什么大毛病能不看就不看。这下好了,市里的专家们来了,以后有病咱也不用愁了,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了!”老人高兴地对我说。
张根源医生跟前来问诊的村民交流。
去年10月,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启动了“名医基层工作站(室)”建设工作,选派名医专家与乡镇卫生院结对帮扶,97家“名医基层工作站(室)”实现了淄博市乡镇卫生院全覆盖。而我,也有幸成为这300多名医生中的一员。我来到淄博市骨科医院结对帮扶的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帮扶工作。
直到今天,我仍清楚地记得刚到源泉中心卫生院接诊的第一位手术患者。
那是去年11月的一天,池上镇花林村的李大娘不小心摔倒,胸背部疼得受不了,家里人陪着她来到源泉中心卫生院。那时候我已经下班回到了住处,接到电话后,我赶紧返回医院。通过核磁共振检查,我诊断李大娘是胸椎骨折。原本李大娘的家属要把她送到市里的医院去治疗,听说现在在卫生院就能做手术,他们就决定在家门口治疗,既省钱,照顾起来也方便。
我和同事一起给李大娘实施了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微创手术后,李大娘的疼痛症状很快就缓解了,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就逐渐康复了。出院的时候,李大娘很激动,她让家里人给我发的感谢信息现在还留在我的手机里:您的医术让我感到神奇,您的医德让病人感到温暖,您的微笑和眼神传递给病人力量,向您致敬,谢谢您!
沉甸甸的感谢信息,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鼓舞,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更多的病患带去健康。
源泉中心卫生院特色专科骨外科建起来了,对当地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搞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基层山区患者留下来了……这里的一切正在悄悄改变着。在派驻医院和被帮扶乡镇卫生院的共同努力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服务保障群众生命健康的“主阵地”。我见证着这项惠民政策为乡镇卫生院带来的切切实实的变化,也感受到群众对在家门口能够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认可和赞许。
为山区百姓健康服务,我们一直在路上。
讲述人:张根源(“李嗣生名医基层工作站”驻站医生、淄博市骨科医院医生)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翟咏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