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今邹平市台子镇北苏村,原称苏家村,是明洪武二年(1369)立村的古老村庄,旧隶齐东县。苏家村位于大清河畔的元朝巨镇、古齐东县城(今邹平市台子镇域)西邻。旧时作为水陆码头要塞的齐东县,素有富抵济南之誉,况大清河以她那宽阔的胸怀,使得河中船来帆往、鱼虾满仓、土地肥沃、牛羊遍地,其生态环境之雅,堪称赛江南。直到1855年,黄河由河南铜瓦厢夺大清河入海后,瞬间世情下降,大河夹城东下,民其为鱼,渐成绝地。这对于邑地百姓来说,无异于顷刻间大难从天而降,惨状难于言表。自此以降至民国,尤其是清光绪年间,黄河十年九决,水祸连连,几近百年。古齐东县城因河而兴,因河而亡,家乡也随之因河而兴,因河而衰。然从1946年春家乡解放后,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治理黄河,甚至破除迷信,拆除庙宇,把敬奉“神灵”的砖石运抵黄河修善梯子坝、加固堤防算起,党领导人民治黄已有75年的历史。看看今天的台子镇黄河段区域,变化天翻地覆。河还是那条河,地还是那片地,然其早已融入到了黄河文化大发展的完美神韵之中,成为景色如画、万里旅游长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黄河逶迤西来,浩荡东去,历史悠久的齐东故地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孕育了深厚的红色文化。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等不同历史时期,台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屈不饶、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黄河岸边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1945年8月,中共渤海区党委成立中共齐东县工作委员会;1946年12月,渤海区党委成立齐东中心县委和西线指挥部;1948年11月,县委组织民兵担架团随军南下,支援淮海战役;1949年春,动员青年参加主力军,迎接全国解放。同时县委、县政府分别组成两套班子,一套留在县内,一套组成南下中队随军南下…齐东南下中队队长(县长)任曰淼,中队指导员(县委书记)胡为新、郭克勇,组织部长王培珍,宣传部长王鹤亭,南下干部达100人。同年4月,南下干部队伍随军渡过长江…齐东中队南进福建,接管永安地区,在这轰轰烈烈又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台子人民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张石辛村张实林,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了八路军。一生南征北战,功绩卓著。先后参加百团大战、解放邢台、平汉战役、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战争及军教工作;1939年3月参加革命的苏家村共产党员苏立敬,时任胶东军区独立营副营长,牺牲于胶东抗日战场,时年仅27岁;还有,1939年参加革命的刘继盛烈士……还有齐东籍民主革命战士、忠诚的爱国学者、教育家张含清先生,他是在1926年由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的李大钊介绍参加中国国民党并介绍去武汉工作的,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风山山水水,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结、家乡情怀,一生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不懈奋斗、求索,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齐东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保家卫国,纷纷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仅在1950、1951年两年,台子就有409名台子男儿加入到了志愿军行列,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了一曲时代的悲壮赞歌,涌现出了“孤胆英雄”杨芳精等功绩卓著的英模人物,台子有96名热血青年长眠于朝鲜大地……啊,这里是一片血染的红色沃土!
五烈士铸就北苏村的村魂北苏村是我的故乡。辛丑岁春,借回家之际漫步走在村庄整洁的大道上,猛然间村西头出现的红色文化广场让我震撼。凡本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和已经故去的曾经的抗美援朝的战士们、英雄们的简介与其身着戎装的肖像映入了眼帘,走进了我的心田。我在脑海中极力的回忆和搜索、想象着每一位英雄的模样和他们的故事。我极力回忆已逝战士中我所结识者的信息,认识的、不认识的,连同道听途说中的故事和他们的音容笑貌一起在我脑海中萦绕,心里感到他们离我很近很近……我好后悔啊!我自幼在村子里生活了21年才离开,曾亲耳聆听活着的他们中的数人讲了许多许多的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故事。我恨自己,为什么?为什么压根就没想到在他们健在的时候整理一下呢?!然年近七旬,悔之已晚矣!英雄们抛头颅洒热血,为劳苦大众得解放,他们舍弃双亲、舍弃娇妻爱子,有的还不满十八岁,有的是家中独子还没结婚……他们都义无反顾的不惜牺牲生命,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勇敢地走向了战场!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些烈士们和张思德同志一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们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据《台子乡志》记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北苏村参加抗日战争2人,牺牲2人;参加解放战争4人,牺牲1人;参加抗美援朝12人,牺牲2人,立三等功1人。其中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2位志愿军战士中,除牺牲的2名烈士和1人留在部队外,基本上都复员回到了家乡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他们的人生,直至终老。那时的他们没有经济补贴,有的只是门楣上那块不大的红色长方形金属“烈属光荣”牌子和留下的革命故事永远地闪烁着璀璨的光辉。400余口人的小村庄,一村五烈士和活着的战士们给我们留下的民间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他们是我们村的骄傲、是我们村世世代代崇拜的英雄、学习的楷模,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已经铸就成为我们村永远的村魂,激励着人们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王自成烈士,1921年3月出生,是家中独子,现在除去《县志》烈士名录简要记载外,村里没有人知道他家的基本情况。相传是因迫于生计,10余岁时随父母闯关东,1938年那年他17岁时,参加了东北抗日游击队,同年在执行任务时光荣牺牲,这是苏家村乃至今台子镇牺牲最早最年轻的革命烈士。据了解村中九旬老人得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父母还回家乡在同族近支家中度过一段时间,后返回东北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二老的任何消息。现在的人们,没有人见过他,也没有人知道烈士和他的父母葬于何处;苏立敬烈士,1913年10月出生,他天性聪颖,正义感极强,父母竭尽所能的供其读书。民国时期在齐东三区赵家村教书,后到济南某学校任教,同时期接受革命思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应该是我们村最早的共产党员。1939年3月,他根据党的指示赴胶东地区从事武装斗争,任胶东军区独立营副营长,1940年在胶东招远与日寇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据说,直到解放家中才得到了他牺牲的消息,今烈士安葬于招远县革命烈士陵园。我从记事起,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烈士家中墙上挂着的那张烈士身着国共合作期间军装、挎着匣子枪的照片,英姿飒爽,好不威风,令人肃然起敬。后来我又见到了他的烈士证,记得是康生任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席时签发的第3号(或第2号)烈士证。初起时我只是感到好奇,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张照片竟然成了我对烈士精神的寄托,因为我们村的革命烈士除他之外竟没有一人留下一张照片、一件遗物,这张照片和烈士证在我的心中成了革命先辈的化身;还有苏建坤烈士,1923年2月出生,1947年6月参加齐东县大队,1948年壮烈牺牲于济南战役,牺牲时年仅25岁;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苏家村籍的12名志愿军战士中有2名烈士长眠于异国他乡。田希安烈士,1924年8月出生,1951年2月参军赴朝作战,同年牺牲于朝鲜战场,牺牲时年仅27岁。还有苏立英烈士,1933年7月生,也是1951年2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同年牺牲于朝鲜战场,牺牲时年仅18岁。
1972-1975年我在村里任赤脚医生工作,见证了苏立敬烈士的遗孀和两位志愿军烈士老人的晚年生活,因经常为他们送医送药,所以十分的亲切。他(她)们虽备受人们尊敬和有生产队有限的照顾,但疾病带来的痛苦与失去亲人后其晚年之酸辛只有他们心中自知。在我的内心深处,他们和为祖国为人民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们同样的伟大!烈士和他们的亲人们为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贡献,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
(作者 王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