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飘香,水清园美。七月的博山区博山镇处处见美景,走进马家沟桃园,随处可见果农采摘果实的忙碌身影,现代化葡萄大棚里,游客在体验起葡萄采摘的乐趣。三水源旅游渡假区水乡竹海、四季常绿,森林覆盖率80%以上,空气富含负氧离子,游客欢聚在“天然氧吧”中感受美丽乡村的诗情画意。
党旗飘飘,小康路上足音强劲。37个村振兴发展之路有力见证了博山镇农村的变化,也是博山镇凝聚党群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不松懈”,小康路上“劲头足”。朴实无华、勤奋踏实的博山镇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用产业“金钥匙”打开小康门,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农、以产惠农的有效路径。
猕猴桃成了“致富果”
博山镇南中村曾由于缺少产业和项目支撑,村集体经济一度处于负债状态,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缺失问题严重。现如今,该村将猕猴桃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修建两处文化广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一步步实现24小时保障饮用水,全村路灯、电子监控全覆盖……
当记者问及为何会选择种植猕猴桃时,王公福一边回忆一边向记者讲述村里发现“致富果”的历程。
2014年省拨付给村里扶贫项目专项资金30万元,“好钢用在刀刃上!”王公福信誓旦旦,带领村两委成员及部分村民代表,多次实地考察项目、学习经验,终于看中了猕猴桃。
猕猴桃园的收益逐年增加,从最初的38万元到如今70余万。为了继续加强村集体项目的市场竞争力,2019年村里通过与周边其他6个村联合参与成立了南博山猕猴桃产业联村党委,对南博山中村、乃至南博山片区的猕猴桃种植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强了联合协作,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同时,村里积极与专家对接联系,对现有猕猴桃植株的部分嫁接,引进口感更优的新品种,通过错季上市,在种植总面积不变的基础上,保持价格优势,增加经济效益。
打造幸福生活“新家园”
沐浴着和煦的阳光,信步博山镇上瓦泉村,小桥下涓涓细流涌动,小游园中孩子们欢乐嬉戏,老人们聚在长亭里天南海北、家长里短,一座从里到外透着和谐、秀美气息的生态之村、文明之村、幸福之村,像花儿一样美丽绽放。
为全面提升城乡整体面貌,博山镇党委、政府坚持集中整治和常态化治理相结合,提前着手、多方联动,在全镇范围内深层次、全方位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集中行动,掀起环境卫生大整治新高潮。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中,村居开展柴草堆集中专项整治、河渠沟塘专项整治。村级环境卫生整治投资114万元;立面整治投资25.1万元;残垣断壁清理整治投资65万元;亮化投资29万元。自2020年12月与鲁商保洁公司签订了生活垃圾保洁合同,每月支付22万元的运行费用,加大对鲁商保洁公司的考核,镇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24吨左右。镇主要领导带队,分4次完成38个村、社区环境整治互评现场会。通过“互看互学、互比互评”,查不足、找漏洞、揭盲点,为后续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提供方向。
今年以来,博山镇大力推动镇中心公园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河道,因地制宜,在各景观节点设置小型广场及休闲逗留空间,成为人们驻足停留、休息交流的场所。在满足休闲功能和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富裕文化和艺术的内函,打造城镇生态园林滨河绿地公园。
党建引领树乡村振兴典范
正值建党百年,三水源生态旅游度假区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全力打造了这个淄博市首家且最大的乡村振兴党建教育网红打卡地,集中展示博山红色基因、博山乡村振兴以及三水源践行“两山理论”成果。
走进三水源乡村振兴党建文化园,来到誓言广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醒目字样时刻提醒着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砥砺奋进;驻足英模广场,王尽美、马耀南、朱彦夫、焦裕禄、孙建博等党员先锋榜样的先进事迹震撼人心;走过“扬帆远航”这个象征胜利的革命墙,三位时代先锋的雕塑手持“红桨”,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游览于在党史长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博山革命斗争以及博山人民的峥嵘岁月跃然眼前;来到乡村振兴学苑,建党以来党在农村的政策演变、重大成就和三水源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让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三水源片区联村党委依托三水源生态旅游度假区,不断探索“以企带村”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争创三水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省级田园综合体,将昔日一片荒山僻壤,打造成了集农业、文旅、康养、居住于一体的三水源生态旅游田园综合体,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旧村展新颜,以南中村、上瓦泉村、五老峪村等为代表的传统贫困村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博山镇,群山叠嶂起伏,生态环境优美,是淄博市重点水资源保护地。博山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围绕建设有机农业镇、生态旅游镇、和谐新城镇的工作目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镇域经济社会实现了科学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