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时期的齐鲁大地,有一群人,他们利用手中如椽大笔,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采访报道,记录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壮丽画卷,为宣传抗日政策活跃在山东地区,他们就是大众报人。有一张报,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向民众宣传党的抗日政策,提高民众抗日意识,它就是《大众日报》。这在中国抗战史和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9年1月1日,中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大众日报》在沂水县王庄正式创刊,在8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大众日报》不懈践行“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办报宗旨,始终与党和人民休戚与共,人民群众看到它就亲切地称呼它为“咱们的大报”。正因如此,抗战时期,它也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1941年秋,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当时《大众日报》仅仅创办两年零九个月,为了保护这个成长中的革命幼儿,大众日报社莒县印刷所的人员用五匹骡子驮上报社的设备材料,几经周折,转移到了便于隐藏和转移的莒县横山革命根据地张家草场,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
张家草场村坐落在横山的山坳里,山高涧深,非常便于隐蔽和转移。据村民介绍,当年报社人员将带来的印刷、油印设备和材料分别藏在村东南的大山沟狼石涧和村后两个山洞里,如今大山沟狼石涧的山洞已经坍塌,村后的山洞还保存完整。洞口被杂草覆盖,从外边很难发现,如果不把上面的杂草拨开,完全看不出这里竟然还隐藏着一个山洞。
在莒县小店镇文体站站长王其春的引领下,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找到了这个山洞。洞前立着一块石头,上面镌刻着“大众日报社旧址”几个大字。“这里以前杂树很多,没有路,非常陡峭隐蔽。当年就是在这里,群众和大众日报社的印刷人员,一起把最珍贵的设备、器械都转移到洞里。”王其春站长指着洞口说。
据王其春介绍,当年报社人员就是在这个洞中轮班写报、印刷、出报,再由交通员化装成做生意的商人送到根据地军民手中。其中有一个村民张树贵,是一名地下共产党员,他组织民兵骨干在洞外轮番站岗放哨,担负起党组织交给的协助和保卫《大众日报》的任务。当年的日军怎么也想不到,这张令他们提心吊胆的报纸,竟是在这样一个山洞中出版发行的。
“张树贵嫂子的孩子,被日军狠狠地摔在地上。”王其春站长说。1941年9月13日,盘踞在莒县城的日伪军出动,到后横山村扫荡。张树贵立即组织民兵掩护报社人员埋藏机器、转移设备和人员。为了掩护报社转移,张氏抱着孩子被日伪军堵在了村口,被逼迫说出报社人员的下落,张氏咬紧牙关说不知道。日伪军夺过张氏刚满百日的孩子狠狠摔在炕上,孩子一下子没了哭声。张氏昏死过去,日伪军又用冷水将她泼醒,把冷水灌进她的肚子里,又用脚踩出来。张树贵的母亲也被吊起来灌水严刑拷打,几度晕厥过去。敌人从晌午一直折腾到太阳偏西,但还是什么也问不出来,只好放了一把火,悻悻而去。张氏的孩子被狠狠摔死,张母也因为这次残忍的严刑拷打而去世了。
在王其春站长的引领下,记者见到了张树贵的儿子张彦茂。张彦茂今年已经71岁了,听说记者要来,老人早早地就出门迎接。说起当年的往事,张彦茂愤慨不已,“当时奶奶被日本鬼子绑着,架上一个扁担卡在胳膊空里,怎么也起不来,最后牺牲了。”说起过世的奶奶,张彦茂情绪很激动,忍不住抹起了眼泪,“为我逝去的奶奶,我感到不好受。”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烽火中,不只是“横山母亲”,当地人民群众也机智勇敢地与敌军展开周旋,千方百计保护报社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他们还不顾危险从敌占区买来了40公斤铅块,报纸才得以顺利出版。1942年,报社迁到中共山东分局驻地莒南县境内,结束了这段艰难的“横山岁月”。
自诞生以来,《大众日报》一直坚持出版发行,成为迄今全国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大众日报》发刊词中这样写道:“为大众服务,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更成为他们所热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舆论机关。”正是这份初心让当年的大众报人不畏艰难,坚持出报。也正是因为这份初心,后横山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当时艰苦危险的环境中,采取各种办法支持《大众日报》的工作,才使这张幼年的党报免受敌人的摧残。生死相依,鱼水情深,正是因为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舍命支持,《大众日报》才能在艰难的岁月中坚持下来,将党的政策、胜利的消息传播到千家万户。
2008年6月,大众日报社旧址被莒县党史研究室命名为县级党史教育基地,莒县小店镇后横山张家草场村也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张家草场村,至今还代代相传着当年的故事,人人都知道《大众日报》与“横山母亲”——战火纷飞的抗日年代,在一位位“横山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伴随着老式手摇印刷机的咣当咣当声,一份份沾着墨香的报纸在大山深处的山洞里诞生,传送到了千家万户……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婷 邱翔 实习生 郑雯心 日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