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2:53,市民李女士接到一个号码为+63 909 888 521的电话。电话里喊着她的名字,让她下午5:00之前到位于五莲路上的市公安局领取一份文件。
听到电话那头的女人一口卷舌的普通话,李女士的第一反应是骗子打来的。当她回答说在外地出差不在日照时,那头的女人用很严厉的口气又追问了一句:你是❌❌❌吧?下午五点你能不能去?
李女士未做回答,挂断后电话显示是来自菲律宾的电话。
说真的,电话里“不容置疑”的连环问,让李女士有点半信半疑,何况电话里说的公安局位置也对得上号……李女士不放心,还是给当警察的朋友打了个电话,话刚开了个头,就被朋友打断了:这就是诈骗电话!不要理她!
近期接到诈骗电话的例子
可真不少
6月22日下午,东港区涛雒镇村民张大姐步履匆匆来到日照邮政涛雒营业所。她说,“我要把24万元的定期转成活期!”
“您的定期还有2个月到期,现在提取会损失1万元。”柜员查询后告知张大姐,但是张大姐还是坚持办理。
出于职业敏感和谨慎考虑,柜员便问起了取钱什么用途。张大姐支支吾吾,“给侄子城里买房用……”话没说完表情就开始紧张、不自然。
当张大姐提到了一句“先把钱转到安全账户上”时,立即引起了在场工作人员的高度警觉。在大家的一致追问下,张大姐将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
原来,张大姐接到了“00”开头的归属地为境外的“公安部门”的电话,双方还添加了微信。“微信那头的警察”诱导张大姐将公安部门和家人的电话、微信加入黑名单,使其与外界隔段联络。

“他发给我一个刑事逮捕冻结令,里面写着我将被判6年有期徒刑,必须第一时间把存款放到指定的安全账户上,还让我下午1:30到五莲路339号市公安局3楼找他。”有模有样的“逮捕令”加上看不懂的罪名,出于对公安机关的信任以及诈骗分子连番恐吓忽悠,张大姐就信以为真了。

经近1小时的耐心劝阻,邮政营业所工作人员成功制止张大姐“向安全账户汇款”。张大姐恍然大悟,并连连感到后怕。当她走出营业所大门看到前来寻找的家人时,情绪接近崩溃的张大姐已浑身瘫软。
日照邮政综合柜员卢志远、尚玉华第一时间发现客户异常,果断停办了业务,他们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较强的防骗意识是这次成功劝阻的关键。
“我们每周都会联合辖区村委会,入村开展反诈骗知识宣讲,发放了很多宣传单页,让更多人认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日照邮政涛雒营业所负责人说。
金融机构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部门,柜台劝阻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环节,向投身反诈事业的金融人致敬!全民反诈,人人有责!
01
易受骗群体分析
各个群体中,女性和老人防骗意识较差,被骗几率更高。受骗女性大多数是30-50岁,家庭主妇、工厂职工居多,他们白天忙于工作和家务,缺少主动学习和社会交往,业余精力消耗于日常家务和刷手机短视频,对社会新闻不敏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独处时被洗脑或被骗的概率较大。
02
如何一眼看穿骗子?
冒充公检法通常会先冒充营业厅客服、银行客服,各种理由告诉你涉案了,然后会“热心地”帮你转接至“公安局”,让所谓的“民警”帮你处理案件。
为什么“民警”口音怪怪的?因为他们多数南方口音较重。警方通缉你之前会给你看逮捕令吗?难道是给你逃跑的机会吗?
03
防范电诈“三不”!
一、不轻信。电话号码前有“+”或“00”的均是境外诈骗窝点使用改号软件打过来的网络电话,公检法之间也不会相互接转电话,也根本不存在“安全账户”,作为执法部门,他们不会使用电话调查犯罪。
二、不透露。不因贪图小利而轻易向外界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号,更不能出租、买卖银行卡、手机号,因为这是帮助诈骗分子实施犯罪。
三、不转账。坚决不向陌生人转账就不会被骗,自己的父母、子女微信QQ联系转账时,也务必先电话核实清楚。
敲黑板!下面这段话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