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进入伏天,天气炎热,学生放假,需重点预防新冠肺炎、食源性疾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疾病,同时,谨防高温中暑和溺水。
0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新冠病毒肺炎
目前国外疫情仍在流行,境外输入病例持续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不能放松。市民朋友要继续保持警惕,坚持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社交距离、文明用餐等健康生活方式,积极、主动、有序接种新冠疫苗,密切关注个人健康状况,合理安排个人出行。
02注意个人饮食卫生,预防食源性疾病
一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严防“病从口入”。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生食煮熟、生熟食品分开做、不吃变质食品、不喝生水、不暴饮暴食,外出就餐选择正规餐饮店。出现腹泻症状,及时到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就诊。
二要谨慎采食野生蘑菇,防止毒蘑菇中毒。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外观相似,极易误采误食。目前没有简单易行、快速有效的识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不盲目采食野生蘑菇才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关键!
03讲究个人卫生,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夏、秋季多见。易在学校、工厂、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地方爆发流行。主要通过患者眼部分泌物传播。患者的手、毛巾、手帕、脸盆以及患者用过的洗脸水、衣服、被褥上都会含有病原体。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不要用脏手揉擦眼晴。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洗脸最好用流水。
(2)患者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接触患者后用75%乙醇消毒双手。患者洗漱用品严格隔离使用,每日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患者接触使用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消毒或煮沸消毒。
(3)患者应自觉避免进入游泳池、浴池等场所,减少社交活动以避免扩大传播,最好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
04了解中暑常识,避免高温中暑
在炎热的季节,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导致中暑。
抵御中暑最好的措施就是预防——保持凉爽和饮水、行为活动及服装方面的改变。
一是大量饮水。出汗多时,应少量多次地每小时喝2~4杯凉开水(500~1000ml),并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二是注意饮食及休息,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
三是高温天气里应尽量避免外出,即使外出也应结伴行动,互相关心,并穿着合适的衣服及涂抹防晒霜。
四是对老年人、婴幼儿、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在高温天气里工作或运动强度过大的人给与照顾与关注。
五是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如:藿香正气丸、仁丹、十滴水、风油精等。
六是永远不要把婴幼儿或儿童留在停放好的车里!
05暑假已经开始,严防儿童溺水
溺水是我国儿童的第一位致死原因!
不同年龄儿童发生溺水的地点特点:1-4岁,脸盆、浴盆/浴缸、室内水缸;5-9岁,水渠、池塘、水库;10岁以上,池塘、江河、湖泊。
儿童溺水可以预防,我们需要时刻有效的看护。无论是在哪里,只要孩子在水中,都不要自己看书或玩手机!因为溺水随时发生,并且溺水的过程很快,发生溺水往往是无声的,只要孩子在水中,家长就要时刻看护!
(1)家中的水盆、水缸用完后立即清空;水缸/水井等蓄水容器要加盖;避免儿童误入浴室、洗衣房;避免幼儿自行外出到开放式水域。
(2)带孩子去正规的游泳池游泳。
(3)去海滩玩水或游泳,要让孩子穿上安全、合格、适合孩子身材的救生衣,并扣好所有的扣带且做到时刻看护。
(4)告诉孩子不能单独或与其他小伙伴一起去水塘、水渠、河湖等水域游泳、玩水。如果发现同伴溺水了,应大声呼救,但不要下水,可以将周围的救生圈、木棍等扔给溺水者。
(5)学习心肺复苏,以备急救时用。
来源:寿光疾控